打造科技创新高地须处理好三对关系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提出了川渝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合力打造科技创新高地的总体要求,同时明确建设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优化创新空间布局、提升协同创新能力、营造鼓励创新的政策环境等四大着力点。“总体要求”与四大“着力点”之间总分结合、浑然一体。从《规划纲要》阐述看,建设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是最直接、最有力的支撑,优化创新空间布局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前提,提升协同创新能力是最根本、最终极的目标,营造鼓励创新的政策环境是最基础、最期盼的保障。
《规划纲要》对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的战略定位是“原始创新集群”。要求聚焦核能、航空航天、智能制造和电子信息等领域的战略性产品开发,建设若干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一批科教基础设施,引导地方、科研机构和企业建设系列交叉研究平台和科技创新基地;同时,吸引各类高水平创新主体入驻,强化开放共享,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支撑成渝全域高水平创新活动。《规划纲要》对创新空间布局的要求是以“一城多园”模式与重庆共建西部科学城,即建设西部(成都)科学城、西部(重庆)科学城、中国(绵阳)科技城等。《规划纲要》对协同创新的要求是强化创新链产业链协同、推动区域协同创新。《规划纲要》要求先行先试、营造创新的政策环境,大力吸引高水平的创新人才。深度理解、高效落实《规划纲要》,应处理好以下三对关系。
务实处理省(市)内部协同与跨省市协同的关系
在成渝地区科技创新资源有限而宝贵的情况下,空间布局显得尤为重要。根据国际经验和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实践,尤其是突破行政区域体制壁垒的规律来看,科技创新资源的流动和配置遵循“中心—外围”理论,一般是从初期阶段高度集中于同一核心区,随发展进步而逐步扩散到其周边圈层,最后再跨区域地拓展到外围区域。
据此,成渝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本应先实现四川省、重庆市各自区域内部科技资源和创新能力的协同,再在川渝之间统筹建设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但是,就四川来看,由于国家几十年来在成都尤其是绵阳布局了大量高端的战略性科技资源,并且这种布局也符合现阶段四川“一干”与“多支”协同发展的战略导向,加之绵阳的战略科技资源和创新能力绝大部分是“央属”,极难局限于与绵阳当地和成都市地方经济科技融合发展、协同创新,而必须在更大范围内推进协同创新。因此,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的建设应首先明确西部(成都)科学城、中国(绵阳)科技城与西部(重庆)科学城的“金三角”协同创新关系,才能真正支撑建成“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
创新处理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的关系
成渝地区要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必须建设、补齐大量的科技创新硬件设施。例如,成渝地区的国家大科学装置仅有1个,远低于长三角地区、京津冀地区;成渝地区国家重点试验室的数量仅相当于长三角地区的35.5%、京津冀地区的25.9%;成渝地区国家工程技术中心的数量仅相当于长三角地区的35.5%、京津冀地区的25.9%。
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更要重视软件即制度和体制机制、管理的创新。在一定程度上,软件比硬件还重要,更需要创新。从宏观上看,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释放的制度性红利实质上就是制度和体制机制、管理的创新所致。从中观和微观来看,深圳作为一个面积并不大的特区、华为作为优秀民营企业的代表,其高速度、高质量发展均是制度和体制机制、管理创新的成功典范。就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来说,在抓紧各类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要抢抓深化新一轮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难得机遇,大胆突破科技创新中的制度和体制机制、管理制约,加快释放制度性红利。重点包括:加快完善川渝科技创新资源信息的收集、整理及开放共享的服务平台建设,探索建立高效的平台运营机制;全面建立新增科技资源在成渝绵“金三角”等相关区域的协同布局,并与存量资源统筹实施开放共享的管理制度和体制机制;倾力推进央属科技资源与地方科技资源、经济发展的体制突破,实现央地协同创新;深入推进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试点,探索高校和科研院所职务科技成果国有资产管理新模式,消除科研人员的顾虑,激发科研动力和活力,提高科技成果质量和转化率;深化政府部门和科研单位项目资金管理制度改革,允许科研资金跨省市使用;探索建立川渝改革举措和支持政策异地同享机制。
前瞻处理创新链与产业链的关系
人类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历史充分证明:创新离不开实践、创新又引领实践;科技创新与其成果转化、产业化从来是鱼水难分、互促互进的关系。
知识积淀→创意产生→科学研究→科技成果→成果转化、产业化→产业上游、中游、下游之产业链形成的整个过程,从短期的单个循环来看,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创新链与产业链似乎存在创新链在前、产业链在后的关系,二者可以分离。但是,从长期的连续循环来看则不然,二者密不可分,知识积淀、创意产生、科学研究的任何环节都离不开其相关产业的实践探索。因此,成渝地区要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必须处理好创新链与产业链的关系,既不能为研究而研究、忽视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应用,也不能急功近利地过度强调成果产业化、忽视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相反,要前瞻地处理好创新链与产业链的关系。这里,前瞻主要是指遵循《规划纲要》对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所做出的“原始创新集群”的明确定位。原始创新不同于集成创新,更不同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而是“第一个”“颠覆性”“基础性”的创新。这种创新具有前瞻性强、周期长、投入大、风险高、回报慢的特点,但一旦成功,就可能“颠覆过去”,取得“赢家通吃”、屹立世界前列的效果。因此,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的建设和发展决不能着眼于短期利益、立竿见影,而需要“功成不必在我”、久久为功的前瞻、铺路石精神。
(作者系四川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新闻推荐
□邹荣华(绵阳)有些薄如蝉翼的过往只要一碰就伤有些艳如桃花的美丽只能在记忆里亮相那时的风带走了那时的芬芳那时的梦收藏...
绵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绵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