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舍里的百家菜
◎汤飞(绵阳)
放学铃声请走了老师,同学们犹如开闸的河水涌出教室。平时可堪罗雀(有鸟儿寻觅遗落的米粒)的食堂门前人气急涨,它名曰“食堂”,其实只有一米多高的立方体灶头跟两张用于摆放饭盒的长条桌。大家轮流进屋寻领,铝质盒身有独特的记号,或刻字或贴着彩色胶布,以便区分。讲究些的,会安上把手,以防烫手。
白米饭偶尔混有红苕块、胡豆之类的辅食。回到寝室,舍友各自从箱子或口袋中拿出下饭菜——它们装在玻璃瓶、瓷盆、瓷罐等器皿里,开盖后香味扑鼻,取适量佐饭。若是刚返校,必定东张西望,瞧瞧伙伴们带的是什么菜。
天气允许的话,各种炒菜会不约而同地登场,成为宿舍的亮点、目光的焦点。其他时候,泡菜、榨菜、腌菜也能充当主角。最吃香的莫过于猪油,既美味又营养,还能长期存放,是不少同窗的首选,好友摆得儿(蝌蚪俗名)名列其中。凝固的雪白猪油夹杂着韭菜叶与肉渣儿,为了细水长流,他母亲多舀了几勺盐巴,我至今还深刻地记得那种腌制舌头、搅动心府的咸味。我的猪油养眼、可口多了,爷爷加入的熟油辣椒令油色红彤彤的,颜值颇高、大开胃口。保留菜品当属炒花生末,先用石臼将花生舂成碎渣——此乃一项课外作业,奶奶查验通过后才能停手,爷爷以菜油翻炒,凉透后装瓶,随我去学堂。书本知识是精神食粮,而下饭菜是三餐的最佳伴侣——家长们总是把好吃的留着,等孩子回家共享或带至学校,保证他们有健康的身体和充足的精力攀登书山、远航学海。
爷爷60寿辰时,家中准备了丰盛的菜肴,蒸煮炖炒炸,花样繁多。我大吃一顿,又装了许多回校。这是“寒舍”难得的高光时刻,顿时惊呼如潮、目光如“炬”。
过完眼福要满足口福,于是“以菜换菜”成了经常上演的节目。不追求等值或等量交换,更不强求一顿吃遍“百家菜”,还有下顿、明天呢,先预约、再排队嘛。换换口味也好,多少有点“隔锅香”的错觉。
万一计算失误,尚未放假而菜已见底,有教师家属在售卖油荤不多的炒菜或凉拌粉条,但五毛钱的起步价让不少人望而却步。咱们自有应对之策:花一毛钱买一张麻辣片,铺于米饭上,拉一位同窗合资一角买两勺醋汤,各分一勺、轮流支付,拌匀后勉强对付一餐。
棋局也可以下饭。摆开象棋、军旗或跳棋,走一步棋,吞一口白饭,要不了几局,一盒饭咽得干干净净。对弈者挂心局势而不知饭味,连旁观者都为之着迷,一局终了,恍觉自己是烂柯人。
吃完饭,抓两把米放在盖里,洗盒子、淘米、加水盖好,整齐码放于灶中。为捡懒,省略清洗环节的情况屡见不鲜。因夜间大米长时浸泡,早饭发酸亦不意外。
每当此时,我们就很羡慕走读生。然而,他们每天要参加晨跑,势必更早起床。如此一想,心底稍微平衡些。放假时,住校生仿佛出笼的飞鸟,一路上都是雀跃的身影、欢闹的声浪。偶遇一个塑料瓶,同伴将它当作足球,轮番出脚,归途似乎缩短了。
我从五年级开始寄宿,起初周三、周末能返家两趟。随着课业加重,变成一周一次,高中是一月一回,大学则是一学期一程。再后来,跨度长达一年。我对家人、家乡的牵挂,被时间、空间屡屡拉长,韧性与日俱增。在离别的间隙,爷爷辞世,高卧山丘,这份思念永远地断了一根弦。
新闻推荐
本报讯(绵阳日报社融媒体记者郭若雪)11月4日,记者从市科技局获悉,绵阳三项科技成果荣获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据介绍,...
绵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绵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