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论管仲

绵阳日报 2021-11-07 08:05 大字

□王晓阳(绵阳)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①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②管仲,吾其被发左衽③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④也,自经⑤于沟渎⑥而莫之知也。”

——《论语·宪问》

【注释】

①匡:正,匡正。

②微:无,没有。

③被发左衽:被,同“披”。衽,衣襟。左衽,向左边开衣襟。被发左衽是当时夷狄风俗,中原是束发右衽。

④谅:遵守信用,这里指小节小信。

⑤自经:经,缢。自经,上吊自杀。

⑥渎:小沟渠。

【译文】

子贡问:“管仲不能算是仁人了吧?桓公杀了公子纠,他不能为公子纠殉死,反而做了齐桓公的宰相。”孔子说:“管仲辅佐桓公,称霸诸侯,匡正了天下,老百姓到了今天还享受到他的恩赐。如果没有管仲,我们恐怕也要被夷狄统治,披散着头发,穿左开襟的衣服了。怎么能像普通百姓那样恪守小节,自杀在小山沟而谁也不知道呀。”

【读记】

本章和上一章都是评价管仲,对这些内容,后世争议很大。

公子纠被杀,他的臣子召忽自杀殉主,而同样作为臣子的管仲却没有死,不仅如此,他还归服了旧主的政敌齐桓公,担任了宰相。这样的行为在一般人看来就是不忠,也有悖于孔子提出的“事君以忠”的思想。子路、子贡持这种观点,认为管仲不算“仁”人,孟子及后世的不少儒者也鄙视管仲,指责孔子偏袒功利。

但孔子就是孔子,自有其不同凡响之处。他不拘泥于死标准,能够舍小取大,舍小节、论大功,这不是一般儒者所能及的。当时,公子纠势穷运屈,已无挽救的可能,作为臣子随他一死,只有徒表忠义而已。拿管仲与召忽比,是小节,用管仲与天下比,与后世比,是大节大功,因为有了管仲,才使天下几十年没有战争,生灵免遭涂炭。“仁”很大,无所不包,有大于君臣之义者,孔子赞扬管仲,就是看到了仁之大者。

强调功利也没有什么不对,“内圣”固然重要,“外王”也不可忽视,“内圣”“外王”本是一体的,如果只谈心性,固然于人修养有用,但于世何益?可惜孔子重视事功的思想为后世特别是宋明理学所忽视,南宋虽有叶适、陈亮等人强调事功,但毕竟没有成为主流。

孔子正是看到了管仲帮助齐桓公,不凭武力、依靠仁德的力量“九合诸侯”,匡正天下,客观上减少了无数场战争,减少了成千上万生命的无谓牺牲,让国家富强,让老百姓安宁。在孔子看来,这样的人、这样的行为就是“仁”,这是从大处着手说“仁”。

同时,孔子虽然重视君臣关系,但更重视夷夏之防,重视文明文化的价值。“被发左衽”意味着中国文化灭亡,沦落为少数落后民族的奴隶,这是孔子所不能容忍的。管仲避免了这一点,所以,孔子更要称赞他,许他为“仁”,认为不必像匹夫匹妇那样,斤斤计较小节小信。

孔子在《论语·八佾》第22章中批评管仲“器小”“不知礼”,可见孔子评价人很客观,缺点是缺点,优点是优点。于管仲而言,功劳远远大于缺点,所以,许之以“仁”。整部《论语》中,只有六个人被孔子称为“仁者”,管仲是其中之一,其他五个是微子、比干、箕子、伯夷、叔齐。(选自《论语读记》,王晓阳著,2021年6月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

新闻推荐

跨省通办又出“新招” 住房公积金提前还贷可异地申请

本报讯(绵阳日报社融媒体记者谢艳)跨省通办又出“新招”了!11月2日,记者从市住房公积金服务中心获悉,绵阳市已取消借款人出具...

绵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绵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