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抓机遇乘势而上 谱写仙海新篇章
□卿官亮
市第八次党代会描绘了全面建设中国科技城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绵阳的宏伟蓝图,对站在新的起点上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仙海区将把市第八次党代会精神与自身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在保护好“一湖净水”基础上,实施景区提升、业态提振、城乡融合三大战略,为全面建设中国科技城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绵阳作出仙海贡献,交出满意答卷。
实施景区提升战略,构建文旅融合“大格局”。一是完善交通路网。抓紧谋划新征程上交通发展的奋斗目标、发展思路和战略重点,加快补充完善路网布局,在畅通出入景区大通道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辖区重要节点、重点项目、重点村(社区)之间的互联互通,优先推进外联主干道路建设和瓶颈路段改造,有力支撑多节点、网格状、全覆盖的综合交通网络形成。二是夯实基础设施。对照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建标准,根据“一带七区,圈层拓展”的总体布局,建设与绵阳科技城相配套的智能文旅基地,推动景区基础设施提档升级。以游客诉求和反馈问题为主攻方向,以智慧化建设为抓手,开展“质量强旅”行动,用好数字赋能手段,提升景区现代化管理水平。三是擦亮品牌标识。围绕提升文化旅游形象,增强文化旅游吸引力为目标,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经营、社会参与,大力实施“建品牌、塑形象、创环境、拓市场、聚合力”五大举措。运用文化旅游资源普查成果,分析全区文化旅游资源现状,建立文化旅游资源数据库并加以利用、开发,力争推出一批有高度、有力度、有温度的文艺产品,找准主要客源市场挖掘潜在活力市场,实施精准营销,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因物赋形,形成独特的文化现象和独树一帜的“品牌标识”,让文化成为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金钥匙”。
实施业态提振战略,催生文旅融合“新动力”。一是提升业态。仙海区将结合“十四五”产业空间布局,巩固提升文化旅游支柱型服务业,发展康养、会展等新兴服务业,发展绿色消费、夜间消费、文创消费等特色消费,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质量多样化发展升级。布局一批功能特色鲜明、辐射带动力强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引入高品质、精品化、特色化的景观节点,开发采摘体验、休闲观光、亲子游、民俗等产品,推动产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产品变商品。二是狠抓项目。计划投入540余亿元,重点抓好中信文旅健康产业园、仙海教育旅游康养、七彩枫林旅养小镇等41个项目推进。紧盯文化旅游、教育康养、生态运动、田园度假等,围绕大数据、大健康、新能源等方向,强化项目包装,高质量谋划、储备一批重大项目,着力引进一批延链、补链、强链的项目。三是落实保障。科学制定土地供应计划,坚持规划先行、净地等候,通过专业招商、中介招商、以商招商等有效方式,增强招商实效,最大限度放宽市场准入,对民间投资实行非禁即入、非禁即准政策。强化“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推动“一网通办”“最多跑一次”改革,把企业办事流程压缩到最简、时限压缩到最短、费用削减到最低。
实施城乡融合战略,统筹文旅融合“一盘棋”。一是建设宜居乡村。紧扣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四大任务”“六个导向”,持续优化乡村布局,提档升级“四好农村路”,加强河道、水库等防治工程,加快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构建打造“一村一品”差异化发展格局,加快发展粮油、畜禽水产、林果、蔬菜、中药材、休闲农业等六大重点产业,推广仙海生态鱼、铁皮石斛等农产品,提升现代农业特色化、集聚化、绿色化发展水平。二是提升治理效能。持续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着力优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坚持“群众智慧+人工智能”的“两智融合”理念,突出“整体智治”,加快“智慧沉抗”建设,实现平台共建、项目共治、服务共享,打造区域治理现代化样本。聚焦政治安全、社会治安、重大矛盾纠纷、公共安全、网络安全五个领域风险防控,推进综治中心一体化建设,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抓好河(湖)长制,做好生态修复、生态治理与污染防治等各项工作,守住生态底线。三是共享发展红利。紧盯旅游业“商、养、学、闲、情、奇”新六大要素,实施文化旅游人才提升工程,加大与高校、培训机构合作力度,推出景区带村、景区+农户、景区+就业、景区+培训等多种模式,鼓励群众开发“微休闲”“微创意”“微体验”等小切口特色文旅创业项目,鼓励农户发展特色农家乐,让更多的群众在文旅融合要素中获得经济收入。坚持“建一批项目、造一批景点、利一批群众”思路,完善就业指导机制,围绕景区开发,引导群众参与项目施工、旅游解说、餐饮接待等旅游服务工作,让外出务工变门口就业。(作者系中共绵阳市仙海水利风景区党工委书记)
新闻推荐
本报讯(绵阳日报社融媒体记者李灵越)日前,全市水旱灾害防御工作推进会议召开,会议全面贯彻落实国、省关于防汛减灾工作的决策...
绵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绵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