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王晓阳(绵阳)
子贡问曰:“孔文子①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②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公冶长》
【注释】
①孔文子:名圉(yǔ),卫国大夫,“文”是谥号,“子”是尊称。
②敏:敏捷、勤勉。
【译文】
子贡问道:“孔文子凭什么被谥号为‘文’呢?”孔子说:“他聪敏勤勉而好学,不以向比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谥号叫‘文’。”
【读记】
本章通过讨论“文”的问题引出“不耻下问”的求学态度,这是孔子一贯的治学方法。“不耻下问”,就是不仅要向老师、长辈请教,而且还要求教于地位比自己低、知识看起来不如自己的人,不怕丢身份,不怕丢面子,不以这样做感到可耻。孔子提倡的“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对后世文人学士产生了深远影响,“不耻下问”也因此成为一个耳熟能详的成语。
“好学”是孔子比较看重的一个品质,《论语》中共有四处提到“好学”。
第一次是在《论语·学而》第14章,说的是“君子”,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第二次是在《论语·公冶长》第28章,说的是孔子自己,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第三次就是此处,说的是孔文子;第四次是在《论语·颜渊》第3章,说的是颜回:“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可见,孔子所讲的“好学”标准很高,在《论语·颜渊》第3章孔子接着说:“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古人对死后的谥号非常看重,“文”是一个意思很好的谥号,曾国藩谥号“文正”,左宗棠谥号“文襄”,李鸿章谥号“文忠”。据说,在本章中子贡是因为听说孔文子道德有污点,对他死后被谥号为“文”有疑问。孔子这样回答,说明他认为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两大优点就够了。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对于一般人而言相对要容易,因为他们没有多少面子要保,而对于位高权重者、才学卓异者、功成名就者、自以为聪明者就相对难得多了,因为他们的面子太大、自我感觉太好。朱熹就说:“凡人性敏者多不好学,位高者多耻下问。”这样的人如能做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当然就更值得肯定了,如本章中提到的既聪明身份又高贵的孔文子,所以,孔子要赞扬他。(本文选自《论语读记》,王晓阳著,2021年6月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
新闻推荐
旅客们有序进出站(绵阳日报社融媒体记者王勇摄)本报讯(绵阳日报社融媒体记者尹秦)10月7日,记者从绵阳火车站获悉,国庆假期期间,...
绵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绵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