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皂角铺到石桥铺—— 昔日古道旁 飞云大道连通城市西东

绵阳晚报 2021-09-26 11:06 大字

李琦百岁坊

吴绍典孝义坊

在安昌江畔,飞云大道与古金牛道重合

边堆山

安昌江杂草丛中的飞来石,其上“飞云煮鹤”4个字已有多半埋在淤泥里(右下方)

绵阳城西的石桥铺,历史上为川陕古道必经之驿道。石桥铺距离绵阳城数公里,是当时绵阳附近较大的集镇,各类商贩云集。据记载,石桥铺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当时这里建有两孔石墩桥一座,并建有铺递,因而取名石桥铺。

从皂角铺前往石桥铺,沿途已找不到古道痕迹。这段古道经边堆山到达石桥铺,再经飞来石到达御营坝。如今,这些地方已经成为商业区、居住区,曾经的乡村风光已不复存在。随着城市发展,石桥铺渐渐成为城市的一部分,不过,保存完好的两座牌坊依旧无声地讲述着历史,标记着过去石桥铺的大致范围。

■绵阳日报社融媒体记者刘毅胥江文/图

边堆山留下古人类活动遗址

如今的飞云大道,大致就是过去金牛古道的走向。在飞云大道与滨河南路交会处不远,有一座不起眼的山——边堆山。

1952年,建设宝成铁路时,这里发掘出了大量陶片和人们没有见过的、有打磨痕迹的石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队认定,这是一处古人类活动遗址。为了保护边堆山人类活动遗址,宝成铁路在这里绕了一个大弯。198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四川工作队和绵阳博物馆联合对边堆山遗址进行发掘,出土了陶、石、骨和房屋基址红烧土等标本数万件。石器多为磨制,有斧、锛、凿、刀、箭镞和打制石器等;陶器有罐、钵、壶等器形和纺轮,纹饰种类多。骨骼遗存有人齿、兽齿和骨针、骨锥等骨器。据碳十四测定,边堆山遗存距今约4500—5000年,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阶段。考古专家推测,四五千年前,有一支先民从龙门山脉迁移到安昌江畔,在这依山傍水的平缓地带定居,并开展农业、采集和渔猎生活。他们用石头磨制的箭镞射猎,把兽骨磨制成鱼叉,捕猎河中的鱼类,用石斧、石锛等工具开荒种庄稼,女人们在山上采摘各种山果,收获粮食。他们就是已经站在人类文明社会门槛前的绵阳先民。

专家从几次发掘和出土的遗存分析,基本确定边堆山遗址是四川盆地以北浅丘地区的一种个性突出、面目颇新的土著原始文化类型,年代系距今大约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与广汉三星堆文化存在着某种渊源关系。据了解,绵阳市为保护边堆山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和崖墓遗址,将该区域规划控制为边堆山文化遗址公园。

古牌坊记录百年前人文历史

边堆山以北大约两公里,就是石桥铺。如今的石桥铺修建了许多住宅小区和工厂,不过,这里依然保存着两座精美的清朝牌坊。一位老街坊告诉记者,过去的石桥铺街道就位于两座牌坊之间。记者看到,北面的李琦百岁坊和南面的吴绍典孝义坊相距大约三四百米,两座牌坊中间修建有道路。

吴绍典孝义坊,又被当地人称为下牌坊。根据坊上文字记载,清光绪年间,石塘乡吴绍典的儿子吴锡庆官升为朝廷户部郎中,后又任福建巡道。他为报答父亲的养育之恩,上报朝廷,于光绪四年即1878年为吴绍典在此修建了孝义坊。记者看到,这座牌坊是3层牌楼式建筑,每条石柱上刻石狮、麒麟,威风凛凛、栩栩如生。这可能是绵阳境内现存最完整、最精美的牌坊之一。

数百米之外的李琦百岁坊,当地人又习惯地称之为上牌坊或李家五世同堂坊。清嘉庆年间,绵州104岁的李琦在本地遭遇天灾的情况下,为救民众于水火,果断拿出粮食救济,帮人们渡过难关,在民众中留下极好的口碑。同时,他77岁的儿子李天爱考取了进士,遂将父亲的义举上奏朝廷,嘉庆皇帝非常高兴,下旨在此为李琦修建百岁坊一座以示表彰。根据牌坊上的石刻文字记载,它建于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那时候石桥铺尚未形成场镇。

>>>关于飞来石的传说

从李琦百岁坊出来,就是前往绵阳御营坝方向的道路。由于道路改造,原来的路建起了一个居住区的围墙,而新的道路就叫飞云大道。

飞云大道从磨家收费站起,经过会展中心、永兴场镇,在边堆山分路进入工业园区,然后到达石桥铺。这条路的走向与过去的金牛古道相同,但并不是原来的古道。从边堆山开始,沿着安昌河还修建了滨河南路,滨河南路的飞来石大桥是这条道路上的重要节点。但很多人并不知道,飞来石大桥的名称和安昌河中一块神奇的石头有关。

安昌河畔有一块飞来石,关于飞来石,《绵阳县志》曾经记载:“石初至罗江飞来,大如一茅舍许,屹立中流,秀雅骞翥不可名状。下瞰清溪,似眉临境,妩媚可人……既有年骄,久为江湄苇荻所丛,榛莽之所蔽,几失其奇……自是石仍故态,虽谓今日之飞来石可矣。”

飞来石的来历,与罗江一带“张飞赶猪”的传说有关。相传刘备取西川时,经白马关时与军师庞统换马后,庞统被张任射死于落凤坡。张飞为报庞统之仇,在白马关筑点将台练兵,但山高坡陡、缺少石材,进度缓慢。经庞统托梦,指点其夜晚用钢鞭驱石赶土法定可成功。是夜,满山黑石好似猪群,张飞赤膊挥鞭,赶“猪”奔向点将台。一头大“猪”行动迟缓,被张飞一气之下打得腾空向绵阳飞去,落于安昌河边,这就是今天的“飞来石”。

明万历年间知州李承露曾在飞来石上刻“飞云翥鹤”四个大字,还在旁边建有飞石亭。前些年,站在滨河南路还能看到立于江边的飞来石。几天前,记者再次前往该路段时已经看不到这块巨石。走下河堤寻访,穿过又深又密的杂草,终于找到了这块充满神奇色彩的石头。如今,原本处于石头中部的“飞云翥鹤”4个大字,已经有一多半埋在泥土中。

新闻推荐

住房公积金贷款信息查询指南来了 请查收

本报讯(绵阳日报社融媒体记者谢艳)9月24日,记者从市住房公积金服务中心获悉,异地的公积金缴存职工们,在绵阳申请了公积金贷款...

绵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绵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