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传统文化 非遗面塑进校园

绵阳日报 2021-02-20 07:29 大字

展示作品

精雕细琢

“捏、搓、揉、掀”之后,一件件栩栩如生的面塑作品就在吴新志手中“诞生”了。作为非遗传承者,多年以来,吴新志践行让手艺“活”起来,将技术融入教学中,推进了非遗文化发扬光大,并在非遗榜单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让更多人所熟知。近日,记者对他进行了采访。

□绵阳日报社融媒体记者王勇/图实习记者周钰/文

回想起入行时的情境,吴新志直言:“光靠师傅领进门是不够的,还要有执着和热爱的心,勤于练习,才是关键。”1984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吴新志看见多年不见的表姐夫在闹市上现场捏艺、销售,引来许多人围观购买。吴新志当即决定向表姐夫学习面塑,但遭到了拒绝。于是,他开始“偷师学艺”,观察表姐夫使用的材料、捏制的手法,回家后再慢慢练习。

吴新志这份执着热忱,被表姐夫看在了眼里,于是决定收他为徒,认真传授这门手艺。表姐夫告诉他:“面塑以面粉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的工具,塑造出各种艺术形象。面塑上手需要掌握‘一印、二捏、三镶、四滚’等技法,要做到形神兼备却并非易事。”

经过数月的苦练,吴新志手艺大有长进,不管是花鸟鱼虫、飞禽走兽,还是孙悟空、猪八戒,只要是经过他的手捏制出来的,都会重新赋予它们生命,焕发出光彩。于是,他开始了走街串巷的卖面人生活。“节假日,我和妻子就去全国各地摆摊,当时一天能卖四五十元,收入很不错了。”吴新志说,“有一份喜爱的工作,并且能换来可观的报酬,我很感谢我的师傅。”

由于吴新志的妻子是绵阳人,1993年,小两口一起回到绵阳定居。随着对面塑的深入了解,吴新志也摸索出了里边的“门道”。这不仅需要技法纯熟,对手艺人的细心度也要求极高。要想创作出“有生命”的面塑作品,除了热爱和天分,还需要长时间的坚持和日复一日的练习,凭借着一股韧劲,吴新志的技艺越发精湛,作品也受到众多市民的喜爱,小两口的日子也越过越精彩。

时代在进步,越来越多的小商品层出不穷,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而面塑也就渐渐的被淡忘。“2017年,我获得了‘第五批绵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荣誉。该如何将面塑技艺的精华继续传承下去,让更多人了解并喜欢上这门技艺呢?”吴新志说,在创作、参展之余,他带着工具刀、面粉团走进了校园。“我已经在绵阳外国语实验学校教了四年的课,每周一节,孩子们对于面塑展示出了浓厚的兴趣,我很高兴。”

据史料记载,中国的面塑艺术早在汉代就有文字记载,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经营,可谓是历史源远流长,早已是中国文化和民间艺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也是研究历史、考古、民俗、雕塑、美学不可忽视的实物材料。

而今,经过传承与发展,面塑文化不仅得以保留下来,而且技法多样,形式不一。在多年的面塑技艺生涯创作研究中,吴新志的作品形成了一套属于自己的艺术风格,他坚持传统面塑教学理念,将面塑艺术带进校园,为民间艺术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新闻推荐

文旅活动好戏连台 游客在绵阳玩嗨了

送你一个大大的“福”。绵阳日报社融媒体记者李春梅摄本报讯(绵阳日报社融媒体记者李春梅)春节期间,绵阳市立足就地就近过...

绵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绵阳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