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刘玉 她为老人做了一个“记忆胶囊”
家庭与生活报记者 白华宇
在2020年全国“敬老文明号”和全国“敬老爱老助老模范人物”的荣誉榜单上,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及其老年三科副主任刘玉都榜上有名。在医院里,刘玉带领团队建立了绵阳市第一家规范化记忆障碍门诊,填补了该市对记忆障碍患者针对性治疗手段的空白。而在家里,她和患癌的公婆温馨相处的故事也是邻里的一段佳话。无论是面对身患阿尔茨海默病的患者还是患病的亲人,刘玉对待的方式不尽相同,但背后的热情和真诚始终如一。
从临床新秀到心灵“补”手
刘玉的本科学的是临床医学,但因为一次特别的示教,她对今后的从医目标有了新的认识。“示教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很漂亮的女孩,姣好的面容背后却是被精神分裂摧残的痛苦。”刘玉回忆道,女孩说话有点乱,情感交流也很恼火。经过这次特别的“萍水相逢”,刘玉开始觉得:身体残缺后或许还能看到新的希望,但被心理疾病摧毁的人生却很难恢复。
考虑到当时心理健康人才的缺乏,刘玉在报读硕士时毅然决然转了精神卫生专业。毕业后的刘玉来到了以诊疗精神疾病见长的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在这里收治着不同年龄段的存在精神和心理障碍的患者。“我在医院里转了一圈以后,最后选择了老年精神科。”刘玉说,之所以这样选择,是因为老年人比起年轻人更容易满足,“一些年轻病人可能还比较轴,不好交流,但是老年人好说话,也比较热情。”对于一名精神科医生而言,被患者无故大骂不算什么少见的事,但刘玉觉得庆幸的是,有时自己在工作上受了委屈,也往往因为对病人的用心受到其他病人的袒护:“这些病人快出院的时候,也会经常拉着我讲自己家里的故事,讲当年日子有好苦,家庭关系有什么矛盾,总之就是把你当朋友,什么都给你说,也希望你能给他们帮助。”
一个“多面手”的门诊
不过在刘玉刚来到科室的时候,老年精神科的绩效却长期在医院的后排,直到近几年医院才收治了越来越多的身患阿尔茨海默病的老年患者。阿尔茨海默病被称为“沉默的杀手”,患病的老人从经常忘记在做的事情,到对自身和周围的记忆逐渐淡抹直至消失,对整个家庭而言都是难以言述的痛苦。刘玉在医院里见过太多这样的家庭:“有一个同事的父亲来到这里的时候,看到自己的儿子却叫了一声哥,他当场就流泪了,我们也觉得很痛心。”
在刘玉最喜欢的电影《寻梦环游记》中有这样一句台词:真正的死亡是世界上再也没有人记得你。她觉得这句话放在每一个阿尔茨海默患者身上都无比贴切。于是,为了规范针对阿尔茨海默症等疾病伴生的记忆障碍问题,2016年,刘玉带着团队组织建立了绵阳市首个规范化记忆障碍门诊,帮助记忆障碍人群更早发现和应对相关疾病,为他们的记忆做一个无形的“胶囊”。在针对记忆障碍老人的心理治疗上,刘玉一直主张以支持性照顾取代替代性照顾。“你在生活上替代他做的事情,反而让对方质疑自己的存在意义,这些病人感受到了自己的存在,才有利于他们的康复和生活。”除了医学和心理上的抚慰,刘玉的障碍门诊在必要时甚至操心着病人的琐事,于是,记忆门诊通过家庭访谈的形式,用各种办法教患者家属照护老人的方法,甚至解决一些患病老人在房产、民事、遗愿清单等方面各种事宜,让患者不至于到了病情恶化后导致这些和疾病无关但万分重要的事情石沉大海。
孝顺的背后是激励
在刘玉刚上研一的时候,母亲不幸患上了尿毒症。为了照顾母亲,刘玉选择了就近工作;而祸不单行的是,前段时间公婆也在看病的时候被查出肺部有恶性肿瘤,刘玉除了繁忙的工作,照顾公婆就成了刘玉生活上的“主线剧情”。
“很多人晓得自己得了病,可能心态上会出问题,但公婆没有,不管是医生的建议还是我们的提议,她都笑呵呵地答应。”公婆得了癌症还能笑看一切,刘玉说这绝不是装出来的。公婆患病后,刘玉在医院附近租了房子,为了满足北方公婆的口味,刘玉学会了做公婆最爱吃的饺子和面饼……刘玉告诉记者,尽管在旁人眼里,她和公婆的故事是一个孝顺儿媳的形象,但她却觉得是公婆的乐观和坚强打动了她。“公婆操劳的本性一直没丢,有时候我包饺子她看不下去,她就要过来叨不能这样子,然后教我包。这种幸福的状态当然要一直延续下去。”刘玉说。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兰建春文/图)温州商贸广场至双碑铁路立交桥段的绵兴路二期第二阶段施工,目前正加快推进。记者1月12日从施工现场...
绵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绵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