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载古镇往昔繁华市井记忆
候船亭存留着“渡口古迹”记忆
政府保护牌
大门
现存的隆昇号小巷
□本报记者郑金容实习生赵敏文/图
“绵阳市历史建筑”隆昇号,始建于清朝初期,砖木结构。”这是隆昇号如今的名片。
丰谷镇北街29号的隆昇号修建于清朝初期,主体结构基本保存完好,门窗现已修缮为现代风格的木门窗。因其承载着丰谷往昔繁华市井的一段记忆,具有珍贵的历史文物价值,被纳入绵阳市第一批申报历史建筑名录中。
近日,记者走进丰谷镇,踏着曾经人潮涌动的街道,经过丰谷旅馆,路过丰谷高中,寻觅坐落在北街尽头的隆昇号。
曾经鼎沸的喧嚣已少有人记得
初冬,金黄的落叶空中独舞,作别绿衣婆娑的繁盛;独具韵味的古宅独自坐落于寻常市井,依稀诉说着曾经鼎沸的喧嚣。“隆昇号的历史我也不太清楚,只有看里面的住户有没有晓得点的。”记者联系到老丰谷人潘德贵先生,在他的带领下,经过一幢幢承载着丰谷故事的建筑物,最终伫立在仅有一米宽的悠长小巷口,这里便是隆昇号的所在地。
隆昇号位于北街29号。站在门口,标志着身份的“隆昇号”匾牌随岁月流逝已不复存在,建筑两边墙壁砖木结构仍然清晰可见,斑驳的墙面带着厚重的历史色彩。走进大门,是一条约200米长的袖珍小巷,两边是密集的住户人家。看着眼前隆昇号现存的规模,似乎还能感受到此处曾经的门庭若市。
隆昇号的历史与它现存的遗址一样,屈指可数。甚至在郭开聪老先生专门收集丰谷历史《古镇·丰谷井》一书中,也只在介绍北街历史时顺带提上一句:“有粮庄、当铺、食宿融于一体的隆昇号。(此地50年代由梁育才领办过纺纱厂,后交供销社监理事会办公,现存。)”在与附近几位居民攀谈询问后,隆昇号隔壁的小零售店店主王大爷献计道:“你们可以去找陈正联,他之前在供销社干过。”
于是,记者辗转找到了79岁的陈正联老人。“隆昇号之前是孙氏住宅,不能随便进。现存的那条长约200米,宽约1米的小巷是之前建筑的中轴线,两边均是修筑的厢房,共有两进,每一进在中轴线上设有一处天井。最里面是小姐绣楼,绣楼里也设有一处天井。现在除了这条巷子其余的建筑都没有了。”老人兴致盎然地向记者描绘着隆昇号往昔的盛景。潘德贵老先生满脸遗憾:“这些建筑若是还留着,那该多好!”
隆昇号曾是北街上“商业中心”
据资料记载,隆昇号始建于清朝初期,至今已有370余年历史,初为孙氏所有,后被改为当铺“仁和园”,既作典当之用,又作货剁子,供商队、船队放货住店之用,十分繁盛。如今,隆昇号门可罗雀,无人问津,隐藏在现代楼宇之间,身披褴褛的衣衫,如同一位涉足四方的僧侣,目睹过繁华也见证过落寞。
“1948年后,卖糠、柴草的集市就设在隆昇号,继续向北前行两三百米,就是丰谷镇曾经最热闹的丰谷北码头——仁和义渡,松垭、白庙、永明等附近场镇的群众都坐船来丰谷赶场,码头每天停靠的船只不下五六十只,人来人往,络绎不绝。”陈正联老人说,位于涪江岸的丰谷镇当时盛产井盐、烤酒、缫丝,凭借发达的交通和航运优势,商贸繁荣、人气聚集。
“从隆昇号向左前方直走,那里曾经修有一座城隍庙,现在早已被拆了。我七八岁的时候最喜欢的就是每年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这天举行的抬城隍活动,大人们抬着城隍游街。乌压压、热哄哄一群人。”陈老回忆说,到了夜晚,隆昇号地处的北街成为全镇人游玩之地,也是船帮们喊号子比赛的地方,每年办灯会也在此地。白天那些卖草药的、散打的、打莲花闹的、唱金钱板的等都挤在这个“人多好做生意”的地方。
绵阳历史文化的重要代表
隆昇号在上个世纪50年代由梁育才领办过纺纱厂,后交供销社监理事会办公。由此这个地方蜕去商业光环,慢慢走下神坛,及至1993年丰谷区撤区并镇,往来丰谷镇的人员大幅减少,往日人头攒动的码头变得人烟稀少,供销社撤销后,当地政府将房屋分卖于私人,几经流转,修葺成如今所见的两旁密集的私人住宅,往日深宅大院已不复存在。
370余年后,昔日的隆昇号已成为丰谷镇的古建筑代表之一,纳入《绵阳市第一批申报历史建筑名录》,与跃进路历史文化街区、丰谷特色风貌街区、朝阳厂工业遗产保护区等建筑一起列入历史建筑名录,作为绵阳历史文化中的重要代表,被永久性地保存下来。
站在隆昇号门口向里望去,狭窄的小巷已铺上水泥地板;身后象征着热闹、繁华的天灯早已无迹可寻。跟着“渡口古迹”指示牌向北前行,现代修筑的一间候船亭依江而立……
如今,这座从清朝初期走来,满身斑驳的古建筑用悠长深邃的小巷诉说着属于它的古往今来,承载着丰谷镇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成为绵阳历史建筑的同时也将继续见证着丰谷的变化。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田明霞)近日,戏剧梅花奖获得者蒋淑梅携“绵阳造”川剧《文昌第一福》走进贵州省贵阳市演出,把文昌年画艺人的曲折...
绵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绵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