鑫田粮艺非遗传承人潘德贵: 五谷杂粮作画 留住乡愁与文明记忆

绵阳晚报 2020-11-12 18:23 大字

潘德贵查看“丰谷老粮库”内展示的作物种子标本

绵阳晚报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绵阳是一座美丽的城市,一座文明的城市,更是一座温暖的城市。

在高楼背后,在城市的一隅,还有一些低保户、贫困家庭,他们需要获得您的帮助;而一些爱心企业或家庭想释放爱心,也需要有一个平台。2011年8月以来,本报与各社区联动,推出“心语心愿”爱心栏目,力求为爱心人士和贫困家庭搭建一座桥梁,同时也为各类志愿活动提供平台。如果您需要帮助,请说出您的心愿;如果您愿意帮助我们报道的家庭,请告诉我们。热线电话:2395666“心语心愿”QQ群:167873844

在涪城区丰谷镇,鑫田粮艺坊是一个特别的文化符号。鑫田粮艺坊位于丰谷镇西街2-5号,在这个街边门店,绵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鑫田粮艺代表性传承人潘德贵,以五谷杂粮为材料,创作出数以千计的粮艺画作品,从这里走向世界各地。最近几年,他将艺术视角投放到丰谷古镇的历史文化和农耕文化,用一种特有的方式留存乡愁与文明记忆。

■记者张登军文/图

古镇记忆

鑫田粮艺坊并不起眼。但随着丰谷古镇热度的扩散,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这里,感受五谷杂粮是怎样制作成一件件艺术品的。

作为鑫田粮艺坊的坊主,潘德贵几乎每天都会遇到这样的场景。

今年62岁的潘德贵是经开区松垭镇人,1984年从部队转业后在丰谷粮站工作,1986年偶然接触到粮艺画,两年后粮食系统改制下岗,经过几次失败的生意后,于2000年遍访名师正式从事粮艺画创作。迄今,他在丰谷镇生活了三十多个年头。

历史上的丰谷镇以盐业而兴盛,盐业开采可追溯至隋朝前后。盐业的兴盛,带动水运的发达,让丰谷镇在历史上成为涪江流域一个重要的水陆码头,进而带来工业、商业的繁荣,商号会馆、茶园酒肆比比皆是。

在潘德贵的记忆中,小时候他曾看到过涪江两岸的采盐工棚。上世纪80年代,丰谷镇云集酿酒业、酱油酿造、糖果制造,丝绸织造也很有名,还有一家篾器厂专门为其他经营企业制作装运货物的竹筐、竹篮。这些业态布局,都集中在丰谷北街通往码头的那条街道。

到现在,在丰谷镇北街还能看到过去的文化印记,这些都成为丰谷古镇给后人留下的文化记忆,也是潘德贵创作粮艺画的素材,并通过一件件作品,传播丰谷古镇的历史文化印迹。

乡愁表达

在鑫田粮艺坊,有一组潘德贵在2019年创作完成的《留住乡愁——丰谷井》系列作品,总是让每位走进这个作坊的游客流连忘返。

三十多年时间,丰谷镇的一街一巷、一草一木,乃至每个与丰谷有关的传说和历史印记,都深深印在潘德贵的脑子里。作为一名民间文艺工作者,他一直在思考,怎样才能用民间艺术的方式表达出古镇所承载的文化韵味?

查阅了大量的文史资料,潘德贵明确了新的创作思路,计划用5年时间,将丰谷镇最具代表性的历史人文、民间传统文化等,用粮艺画的方式进行记录,给后人留下有关丰谷古镇最真实的乡愁记忆。

这个创作计划,潘德贵取名为“留住乡愁”系列。2018年初,他启动“留住乡愁”之丰谷井系列的创作,这组作品再现的是丰谷镇历史上的盐业制造。构图创意先后六易其稿,到2018年9月完成,包括《凿井》《制竹木》《汲卤》《煎盐》《马嘶渡》等,对丰谷古镇盐业生产进行全面呈现。

这组作品风格简约而朴实,特别是第五幅《马嘶渡》,呈现的是古镇涪江码头停满货船,工人们或肩挑或用马驮将盐送上船,远处的江面上,一位船家摇着装满盐的船行往下游,生动地呈现出古镇丰谷曾经的繁荣景象。

这组作品完成后,引起各方的广泛关注,评价《留住乡愁——丰谷井》是丰谷镇历史文化的生动表达,也是古镇打造的重要文化载体。

文化念想

每个周末,潘德贵都会回松垭镇白山寺村的老家,看望年逾八旬的母亲,也会走进附近的一间仓库巡视一番。

这间仓库里堆放着手推磨、石碾子、木犁、垫席、钉耙、竹勾耙、提兜、簸箕、棕编蓑衣等农业生产用具和生活器具。这些实物,是潘德贵自2008年以来,从省内各地收罗来的,计划建一个陈列馆向社会公众展出,留下对农耕文明的记忆。

对潘德贵的做法,母亲陈世才最初表现出明显不满。多年前,他因为痴迷于粮艺画,长期“只有投入没有收入”,妻子选择了离婚,但他并没有放弃。这么多年,日子原本就过得紧巴巴的,粮艺画的市场形势也不见得好,那些被淘汰的废弃用具,收起来有啥用?

潘德贵耐心给母亲解释,“妈,爷爷、婆婆留给你的柜子、箱子你一直舍不得丢,你说看到这些就想到了他们,我做的是同样的事情,是为了给子孙后代留下念想”。

是呢,给后代留下一个念想。这个念想,不仅仅是家庭与血脉亲情的记忆,更是一个时代与一个时代之间的文明发展脉络的记忆。

经过几年时间的反复沟通,母亲最终认可了潘德贵的想法,有空的时候也会到附近的村子里串门,看到有废弃的农具和生活用具,也掏钱帮忙买回来。东西越来越多,家里堆不下了,母亲还掏钱帮忙在邻居家租了一间房,专门用来存放这些“被现代科技淘汰的农业用具”,到目前数量已超过1000件。

文明守护

一位城里出生的孩子,春节回乡看到满地绿油油的麦苗,很奇怪地说,“这些人好懒,地里长满了杂草”;还有人指着草垛下的耕牛说,“好大的羊啊……”

这样的场景,潘德贵曾经多次遇到过,也听身边的朋友们提到过。每当此时,他心里都很不是滋味。

科技进步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但也让传统的农耕文明距离人们越来越远,很多人甚至不认识农作物、不了解农耕知识,那些“落后”的农业生产工具的价值越来越明显。

2018年底,潘德贵租下了丰谷老粮站院内两间废弃的粮库,并取名“丰谷老粮库”,准备作为农耕文明的传承展示基地。根据规划,他将这里分为三个区域。第一个区域,与鑫田粮艺坊互动,进行粮艺画制作技艺的传承、体验;第二个区域,用于展示农业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农作物的种子标本。第三个区域最具特点。潘德贵计划利用屋后的空地和坡面,开展农作物种植体验,让参与者体验作物下种、发芽、开花、结果的全过程。这些作物成熟后,也可以作为粮艺画的制作材料。

我们吃的粮食是从哪里来的?很多人以为是超市来的。潘德贵认为,“丰谷老粮库”最重要的功能,是更直观地呈现几千年的农耕文明,是让现在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知道“超市里的那些粮食是从哪里来的”,懂得农耕用具的使用方法,再用粮艺画的方式记录下来,通过各方合力,守护农耕文明。

亲爱的读者,本报联合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开展的“最美家乡人”评选活动正在进行中。只要TA的故事带给了你温暖的力量,TA或许就是我们要寻找的人!

如果你有相关线索,可通过绵阳晚报微信公众号(微信号:mywb88),或拨打热线电话(0816-2395666)留言,也可关注“天天正能量”公众号、微博、抖音等进行推荐,参与微博话题#最美家乡人#互动并提供线索。

新闻推荐

关于科技城大道部分路段施工实行交通管制的通告

因绵阳科技城集中发展区综合管廊及市政道路建设工程建设,科技城大道部分路段将占道施工,为确保施工期间道路交通安全和畅通...

绵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绵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