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无障碍设施真正无障“爱” 绵阳市积极满足残疾人出行需求
□本报记者郭若雪
“如果障碍少一点,我们就可以走得更远一点。我们也是这个社会的一分子,我们也有权享受蓝天白云,享受这个世界的各种美好,享受生命赋予我们的一切。”在四川省“第十一次全国肢残人活动日”上,鲜娇娇作为一名出行需要轮椅为伴的脊髓损伤的残疾人士分享的主题引起了记者关注。
8月11日,是全国肢残人活动日,“8”代表轮椅,“11”象征双拐。如今,绵阳市无障碍设施建设情况怎样?管理是否到位?记者对此进行了深入采访。
无障碍设施改造服务送上门
“我现在终于能够靠自己进出家门了,真是太高兴了!”家住涪城区滨江路九洲花苑的残疾人郑刚,出门只能靠轮椅。11日上午,他摁亮家中的电梯按钮,从直达家中的私人电梯出来后,熟练地操纵轮椅出门。
郑刚在不满周岁时意外摔伤胸椎和脊柱,完全丧失行走能力。随父母搬进城里后,进出全靠父亲背着上下楼。父亲现在已经67岁了,背他上下楼越来越力不从心。
这部电梯是涪城区残联依托居家无障碍改造项目,专门为郑刚量身建造的。“以前出门不方便,所以我尽量少出门。现在便利设施越修越好,我常常单独出行,感觉生活圈都扩大了。”郑刚表示。
据介绍,居家无障碍改造项目,主要是为残疾人家庭配备无障碍设施及进行改造,重点解决残疾人日常生活困难,满足他们生活和出行的基本需求。近年来,绵阳市开展“量体裁衣”服务模式,利用“量服”系统手机APP,录入各县(市、区)19.4万名残疾人的详细信息,每位残疾人的基本状况、需求情况、服务落实情况和满意度情况等信息一目了然。
城市无障碍设施建设加速推进
从“量身定制”的私人电梯到城区170公里的盲道,从无障碍坡道、购票窗口、检票口、卫生间到打造无障碍小区……记者在城区多处商场、人行天桥、道路看到,一条条盲道和路口贴心的志愿者,是盲人的第二双“眼睛”;新设的坡道、扶手、专用座椅,让老年人和残疾人出行更方便;车站、机场、银行、商场、公园……全面推进无障碍设施建设,让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共享城市发展成果。
为方便视障人群出行,今年5月,绵阳市公交导盲系统正式上线。在涪城区临园路东段临园口公交站,因视神经萎缩导致视力障碍的市民刘斌,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通过下载“听听巴士”APP后,使用该软件的语音提示功能顺利坐上了51路公交车。刘斌说:“以前出门乘车很不方便,总是需要人陪同,现在有了这个软件,我们也可以单独出行,更好地融入社会。”
“行得通、出得去、能如厕、洗上澡、晒太阳等,这些在正常人眼里再普通不过的事情,对于残疾人来说却是奢侈的幸福。”市残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精准对接残疾人需求,提供更多有效帮助,让残疾人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
绵阳市无障碍环境建设始于上世纪80年代,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点到线、从线到面的积极探索、逐步规范过程,为文明绵阳铺实了“里子”,为美丽绵阳扮靓了“面子”。近年来,市残联积极推动完善无障碍环境建设,打造了缘石坡道6500余个,人行天桥垂直升降电梯10余部,对5430户家庭进行无障碍改造,为残疾人无障碍出行提供了便利。
让无障碍设施真正无障“爱”
尽管近年来绵阳市在无障碍环境建设方面快马加鞭,但仍有一些顽疾尚待解决。比如,盲道被占用的情况依旧是“老大难”问题;部分商场在入口处仍然设有隔离桩,导致轮椅无法进入;残疾人打车困难等。
如何让残疾人真正享受到城市建设的成果,更好地融入社会?“无障碍设施安全畅通,关乎一个城市对残障人士应有的关爱,是评价一个城市对待残障人士出行关爱程度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反映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窗口。”市文明办相关负责人提醒市民,不要占用和破坏无障碍通道,把盲道和坡道等无障碍通道留给需要的人。
“无障碍设施体现了一座城市的人文关怀。”市民王铁蓉表示,无障碍通道好比残障人士的“眼睛”和“拐杖”,如果被占用,无疑是遮挡住了他们的双眼,束缚了他们的双腿,让原本“无障碍”的通道,变得“障碍”重重。
“尊重残疾人是社会底线,确保无障碍设施真正无障碍,否则残疾人怎么融入社会。”市民刘先权告诉记者,希望城市设计、道路规划管理更多为残障人士考虑,同样从自己做起,希望每个市民都尽己所能维护盲道,不破坏、不占用,帮助更多视障人群更有尊严地出行。
新闻推荐
为建设高质量的全国文明城市,畅通群众监督、举报、投诉渠道,进一步完善文明创建群众监督制度,现向社会公布以下投诉热线,欢迎...
绵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绵阳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