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包子香
□汤飞(绵阳)
粽子,是端午节标配的吃食,可在我老家,那肚子圆而鼓、褶子均匀排列的包子也是端午节不可或缺的吃食。
新收的小麦磨成的面粉,是蒸制包子的首选原料,配以肉粒和苋菜。从入笼开始,我就在灶前徘徊,奶奶笑道:“别焦急,当心踩了气,蒸不熟。”我心道“迷信”,却又不得不乖乖地远离,万一迈错步伐,踩坏了蒸气,岂不空欢喜一场?包子端上桌,我立即上手,大咬一口,释放出浓郁的鲜香,油水溢过嘴角。哇,那是节日跟丰收重叠的美味,令彼时的我嘴馋,此刻的我回味。
可惜,自上初中住校到参加工作,并不是每个端午节都能吃到爷爷奶奶蒸的包子。前些年端午尚未成为法定节日,仅仅是课程表上的普通日子,课文描述的赛龙舟只漂浮于脑海。尽管规规矩矩坐在课桌前,我们依然放任思绪飘回老家,等着大快朵颐,鼻子甚至能闻到笼屉散发的香气。
放学铃声响起。午餐是白米饭下自带的菜肴,一天三顿、一周六天皆如此,毫无新鲜感,同学们走向食堂的脚步懒洋洋的。但偶尔也会有惊喜……
同寝室的人从箱子中取出菜罐、菜盒或菜瓶,里面装的是榨菜、易保存的炒菜、凝结的猪油等,用筷子、叉子或勺子取适量放在米饭上,随意坐于床沿开吃。零花钱宽裕者,会买五分钱一大勺的葱花姜末醋汤——两人组队,轮流付钱。
气氛略显沉闷,大伙不像往日那般健谈,并非无话可说,而是留意广播内容。
或早或迟,它会临时播发通知:某年级某班的某某同学,请速到校门口,家长在等你。如果是自己,则喜不自禁,一跃而起,盖好饭盒,在众人羡慕的目光里冲出门,当一回“C位主咖”。过了半晌,主人回来,手里拎着透明袋子,里面就是包子。他兴奋地扬着口袋及眉毛:“我要过节啦!”盒饭的地位顿时退居其次。与之关系很铁的人可以分享到一小块、一半或一个。吃完包子,节日便算圆满。
能有此口福的,多半是离家不远、往返方便的同学。很不幸,我不在此列,亦不奢望旁人的施舍,所以自顾自地吃饭,吵闹的广播不会点到我的名字,它猜不到我的失落、渴盼。
那一年的端午节,我带的下饭菜是香油炒碎花生。广播充当好事者,殷勤地召唤同学,赠以喜悦,让这一天拥有节日的样子、口感。我对身旁的尖叫声充耳不闻,专注吃饭胜过专心学习,几乎目不斜视,生怕被人看出内心的窘迫。
“阿飞,我能用包子换你的菜么?”
我霍地抬头,同学仕明递过来一个拳头大小的包子,面色黝黑,长相普通,然而滋味——我忍不住咽口水。不由分说,他将包子放入饭盒。
“好!”我明白他的心意,难以拒绝,连忙取出玻璃瓶,大方说,“随意挑。”
包子下米饭,狼吞虎咽。馅里有肉粒、豆腐干,有粉条,满嘴生香,完全满足了一个孩子对端午节的向往,以致于现在还念念不忘。所谓恍如昨日,只是由于记忆将其放在了离今天最近的地方,常思常新。
在我的老家,端午又称端阳,初五、十五分为大小端阳节。节日离我很近,家乡离我很远,而回忆远在往昔、近在心底,仿若月在天、影在水,因长伴而温暖。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邓娟)“美好生活,劳动创造。”日前,绵阳市“文轩教育杯”诵读演讲决赛在高新区火炬一小落幕。全市51名选手同台比...
绵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绵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