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合发展 唱好成渝“双城记”

四川日报 2020-06-21 05:41 大字

首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论坛上,与会代表展开探讨——

“成渝之间要以良性竞争、分工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和规模效益,打造中国第四超级国际经济区。”6月20日,在成都西博城举行的首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论坛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亮出观点。

论坛由四川省社科联、重庆市社科联及成都市社科联、西南财经大学联合主办,来自全国各地高校、智库以及社科界和政府部门的近200位专家学者和代表,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进行深入交流和探讨。

□本报记者 陈碧红

厘清关系

积极建立竞合机制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拥有1亿人口,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总量7%,重庆工商大学原副校长、教授廖元和抛出数据,“从这两个指标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具备成为具有全国影响的高质量发展经济增长中心的禀赋条件。”

然而,这个拥有巨大市场、正在加速崛起的新兴经济圈却有自己的“烦恼”:市场相近、产业相近。

在倪鹏飞看来,经济圈是全球的重要经济空间新层级,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具备了世界级城市群的基本要素条件。成渝之间要通过建立竞合机制,遵循“靠己扬长处、借力补短板、共同抓关键、携手打基础”的竞合原则,加快打造中国第四超级国际经济区。

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建立“成本分摊、利益共享、损失补偿”的竞合机制,共同抓好“拥抱智能化、全球化和群网化”的关键,携手打好“建立高水平的市场制度,建设国际一流的基础设施网络”的基础。

“大家都说重庆和成都存在激烈的竞争,实际上并不存在要素的竞争。”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原所长肖金成认为,一个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半径一般为100公里至150公里,而成渝两地的距离是300公里,通过协同发展产业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就能形成两个半径150公里的都市圈,成渝两地在做好各自市场的同时可有力支撑经济圈的发展。不仅如此,1亿人口的巨大市场,还能就近消化生产的产品,并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以及全世界的产业转移,从而带动整个西部地区的发展。

抓住关键

科技创新尤为重要

成都市社科联主席、西南财经大学成渝经济区发展研究院院长杨继瑞认为,对比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城市群,成渝两地的经济总量占比、科技研发强度、科技创新密度、高新技术企业产值总量,以及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带动程度,都存在显著差距。

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如何抓住关键环节?

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罗来军教授分析认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应特别重视产业布局和产业集群的发展,把科技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核心突破方向,这其中,科技创新尤为重要。

具体怎么做?四川省社科联副主席丁任重认为,建设科技创新中心是关键载体。比如,优化科研机构的空间布局,依托成都科学城、重庆科学城和绵阳科技城为核心,打造创新金三角;建设一批高水平科研实验室,川渝两地着力在高分子材料、牵引动力、电子薄膜、基层电气、生物医学等领域向国家寻求支持,建一批国家级的重点实验室,推动成渝科技创新中心的建立。再比如,以四川开展的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为突破口,进一步深化科技项目和经费管理体制改革,推动科研资金跨区域流动,进一步扩大高校、科研院所和科研人员的自主性,以进一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力度,等等。

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洪银兴教授则认为,成都和重庆必须要发挥中心的作用,向外围提供金融、国际化、创新等发展要素,“成都和重庆之间也可以建立科创走廊,实现科技创新在更大范围推广。”

新闻推荐

展现绵阳巾帼风采 绵阳市8人2单位获省三八红旗手、三八红旗集体称号

本报讯(记者田明霞)6月18日,记者从市妇联获悉,省妇女联合会、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日前发布2019年度省三八红旗手标兵、三...

绵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绵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