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红利加速释放 鼓了腰包美了日子

绵阳日报 2020-05-27 07:47 大字

中央、省、市媒体记者在科技城集中发展区参观听取介绍

编者按:在群众中寻找新闻的味道,在行走中感受基层的脉动。5月26日起,中央、省级驻绵新闻单位、市级新闻媒体和网络媒体记者深入绵阳市各县(市、区),进乡村、入企业,到建设现场,用典型的事例、真切的场景、鲜活的语言,多渠道、全方位、立体化见证记录加快推进中国科技城和西部现代化强市建设新经验、新印记。本报即日起开设专栏,对此予以跟踪报道。敬请关注。

本报讯(记者陈霞郭若雪文/图)在青义镇西园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体验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在杨家镇草堂村触摸乡村振兴的新动力,在科技城集中发展区(涪城区属范围)感受发展建设加速度……5月26日,记者跟随中央、省、市媒体记者一道,见证了涪城区蓬勃发展的生动景象。

在科技城集中发展区核心区西片区施工现场,马师傅正用磨光机打磨透水混凝土路面。而他身后是一条条贯通东西南北的道路。记者们踏上一条条崭新的柏油马路,近距离与涪城“接触”。

“大爷,这是您要的东西,您看看对不?”杨大爷一边清点着货物,一边竖起大拇指点赞。“对!对!对!真是太感谢你们了!”无论是水管维修、紧急开锁等琐碎事,还是村里的急难事,只要拨通电话“点单”,西园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8支志愿服务队伍的223名志愿者“接单”后,就会“上门服务”。

而新建立起来的实践站点,成为了村里老人小孩的“根据地”。在涪城区青义镇西园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一群老人正在站点休闲娱乐,安置小区内一片欢声笑语。小区内建成的法律广场、儿童之家、心理工作室、老年活动中心等文明实践阵地,使媒体团感受到了曾经“有女莫嫁金家林”的“稀烂村”变成了如今安居乐业的“新西园”。

“为加速群众城市化行为习惯转变,我们坚持‘一边富口袋、一边富脑袋’的工作方向,在安置房小区内建成了法治广场、儿童之家、心理工作室、老年人活动中心、家风家训魔方墙等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西园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相关负责人一边介绍,一边讲解这些文明实践阵地的作用和意义。

“土地入股了,农户怎样赚钱,相比之前每亩田能增加多少收入?”中国改革报驻绵记者问道。在涪城区杨家镇草堂村,占地近500亩的虾稻共作基地,规模宏大,引人注意。“2018年,村里流转300多亩土地,引进企业发展虾稻种养,农户通过土地入股、保底分红来增加收入。”涪城区杨家镇草堂村党委书记唐成伟介绍,农户以土地入股,每亩每年有900元的保底,还有10%的利润分红,相比之前纯种水稻,现在养殖两季小龙虾再栽种一季有机水稻,土地利用率提高的同时农户的收入也实现翻番。

然而涪城区的新成绩不止在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取得的好经验、好办法,也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针对“插花式”扶贫困局,涪城区通过培训生产技术、提高文化素质、发挥先进引领等措施“智志双扶”,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不断增加收入,从产业、医疗、教育、住房、交通、金融、文化、科技、商务等方面进行精准攻坚,全力做好防致贫返贫工作,逐步构建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巩固脱贫成果。脱贫攻坚以来,涪城区完成2939人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无返贫现象和新增贫困人口。

“虽然我被大火严重烧伤,但是脑袋没坏,用脑也能致富增收。”涪城区“脱贫达人”冷建,指着自家的羊肚菌种植基地向媒体团介绍,农闲时,他会召集当地农户到他的种植基地干活,带动当地农户致富。据介绍,去年冷建种植的羊肚菌收了500公斤,收入近20万元。冷建说:“产业盘活了才有生机,只要老百姓愿意学,我也会毫无保留地提供种植技术。”

新闻推荐

精准对接涉外企业需求 “抗疫情·稳外资·稳外贸”政企银对接会召开

本报讯(记者刘小庆)5月26日,由国家外汇管理局四川省分局主办,建设银行四川省分行承办的绵阳市“抗疫情·稳外资·稳外贸”政...

绵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绵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