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变纤维丝 每吨“身价”400元
本报讯(记者杜畅)立夏时节,小春作物进入收获期。5月6日,游仙区忠兴镇太平场蚕丝村的田间地头人潮涌动,村民们正在围观三台新型农业机械作业。只见“铁牛”在收获完毕的小麦地里驶过,身后不时“滚出”一卷卷打包好的秸秆墩。两小时以后,这些秸秆将以400元/吨的价格,出售给企业,变身纸箱原料。
秸秆,长期以来是乡村环境污染的“主力军”。秸秆禁烧政策施行以来,要处理农作物收获后遗留的大量秸秆,村民们和基层政府想了不少办法。“最新的处理方法是堆肥,一村划一块堆放地,用专用催化剂使其腐烂再还田。”忠兴镇副镇长甘雍稷告诉记者,集中堆放处理,大大增加了村民工作量,不少村民将秸秆大量堆积在垃圾池和河边,造成严重环境问题。
同样因秸秆造成困扰的,还有一些企业。落户游仙的中科国兴公司是一家致力于秸秆综合利用的科技型企业。2018年,该公司成功研发秸秆纤维丝一次性成箱系统设备及工艺,并与中国邮政签署了物流纸箱供货协议,却因原料供给困难,公司生产业务一直无法顺利开展。“主要原因是秸秆收不上来,我们开出每吨400元的收购价,却因秸秆回收地域分散、转运困难等因素,导致回收利润率不高,没人愿意赚这个‘渣渣钱’。”中科国兴负责人告诉记者。
一边是农户弃如敝履的“废物”,一边是相关企业急需的生产原料,游仙区从中间流通环节入手,在国家惠农财政补贴的基础上,列支区级财政对秸秆打捆机针对性予以补贴,每台(套)打捆机(含动力系统)补贴额度高达4万余元。同时,该区还培育了一批专业回收队伍,引入社会投资进行回收作业。为便于秸秆转运,该区还引导原料需求企业投资4亿元,在8个乡镇设立秸秆纤维丝生产基地,采取靠前加工模式,生产企业原材料。
收益的不仅是农户和企业,还有回收从业者。涪水村的李宗林最近有了一个新的身份:打捆机车手,作为熟练旋耕机驾驶员的他,每天能驾驶打捆机回收600余亩土地秸秆,高峰期每月新增收入近万元。
作为全国秸秆全域全量综合利用试点县的游仙区,打通了中间环节后,游仙区今年新增秸秆打捆机械46台(套),全年预计生产秸秆纤维丝2万余吨,仅此一项就占全区秸秆总量的7.7%。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郭若雪黄小芹在《四川省绵阳市人民政府重庆市北碚区人民政府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合作三年行动计划(2020...
绵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绵阳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