撂荒地“重生”老哥俩果断扩种七八亩田

四川日报 2020-03-02 05:53 大字

扫码听音频,把有趣的春耕说给你听。这期节目告诉你,让小龙虾到碗里来,四川今年已有哪些动作?

□本报记者 寇敏芳

一线见闻

2月28日,绵阳市游仙区忠兴镇芦桥村,申永高和申永红两兄弟迎着春光,在地里忙着锄草。再过20天就要育秧了,种子已经备好,田也用旋耕机翻过了一遍。

老申家两兄弟均是七旬左右老人,一共种了近10亩田,除自家的两亩多外,还代种了外出务工邻居家的撂荒田。“现在都是机械化,自己干的活路不算多,多种一点也吃得消。”哥哥申永高说。

而一年多前,老哥俩的田种得并不轻松。

土地整理,让撂荒地变丰产田

芦桥村以浅丘地形为主,地势高低起伏。“地不平,农机下不去,家家户户都不愿意种,只能眼睁睁看着土地撂荒。”提起以前,芦桥村村主任田光舜很心痛。

申家兄弟的土地在一片山坳里,只有简易的泥土路与外界连通,物资运输十分困难。在外打工多年的申永红很爱惜土地,不忍心撂荒,回乡养老7年来,家里的一亩多地一直没闲着。“我只能管自家地,但是看着周围的撂荒田还是觉得可惜。”

变化,从土地整理项目开始。一年多前,忠兴镇启动包括芦桥村在内的3个村的土地整理项目,建设规模约1.45万亩。绵阳市土地整理中心工程师李海介绍,项目包括土地平整工程、农田水利工程、田间道路工程等。其中,对现有土地进行格田整理、坡改梯,增加了耕地面积、提升了耕地质量;通过修筑灌溉渠、生产道,改善了农业基础设施条件。

“现在村里基本没有撂荒了。”田光舜带着记者在村里转了一圈。他说,有了生产道和水渠,种植条件大大改善。稻谷翻地、插秧、收割……一整套农活都可农机作业,老年人也不愁没精力种田了。

申家原来的小田由此被整成大田,土埂被挖平,一条水泥生产路将这片山坳里的田地与村里其他的区域连通。

撂荒地变丰产田。有了信心,也看到增收机会,申永红果断扩大种植面积,代种外出务工邻居的闲置土地。就这样,申家老哥俩互相帮衬,扩种七八亩,共种下了近10亩田,每亩产值比过去提升了300元至500元。

调整结构,打开增收新空间

依托土地整理,芦桥村的农业生产结构也开始发生变化。

“通过完善农田基础设施,提升农田灌排水平,改良土壤质量,促进农业结构性调整,有利于机械化生产和发展现代化农业,为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实施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创造条件。”忠兴镇副镇长何跃说,这也给村民多元增收打开了新空间。

“这片地平整度高,水源、交通条件都好,适合西瓜种植。”今年,西瓜种植大户何良明看中了芦桥村的土地,流转了200亩,按照每亩700元的价格跟农民签了流转协议,正在积极筹备下种。

除了流转,忠兴镇还有更长远的思考。“现在土地的条件好了,我们打算把产业做大。”中国地理标志产品“木龙观红萝卜”产自芦桥村,前段时间还作为游仙区蔬菜的“担当”,定向捐赠给武汉。何跃说,芦桥村已经种植了200多亩红萝卜,下一步打算以此为中心,向周边乡村辐射发展,打造忠兴镇的蔬菜产业种植基地,预计发展5000亩以上。

记者手记

撂荒地怎么变成“香饽饽”?

申永红大半辈子在外打工,回乡7年仍然坚持种地。问他为何坚持,他说不忍心看着长粮食的土地上长草。

田里种上庄稼,就会让人心安。但是,种地不划算,没有打工性价比高,即便是像申永红这样有着浓厚土地情结的人,在年轻时也会选择外出务工。没人种,土地便会撂荒。

要解决撂荒问题,并实现“藏粮于地”,首先要在土地上做文章,提高建设标准和耕地质量,实现旱涝保收,便于农机操作,让撂荒田、低产田变成丰产田,甚至是“聚宝盆”。

土地整理项目,让芦桥村地力得到了长效提升,农民、大户、农业企业都能从中找到土地的价值,种地有搞头,撂荒地自然会“重生”,甚至成为抢手的“香饽饽”。

新闻推荐

春耕春种田间忙

播种希望精心呵护平整土地除草施肥采摘蔬菜防虫除害认真盖膜满园春色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眼下正是春耕春种好时节,2月2...

绵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绵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