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企业复工复产提供有效人力资源保障
七项举措
建立促就业联动工作机制
拉网摸排重点企业用工需求
开展有效人力资源摸排
搭建空中人力资源配置平台
构建高层次人才返岗服务专员制度
深化产教融合推动人力资源供需平衡
强化用人单位激励保障
本报讯(龚锦记者李桥臻)日前,市委组织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发挥组织优势为绵阳市企业复工复产提供有效人力资源保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进一步发动基层组织力量,通过建立促就业联动工作机制、拉网摸排重点企业用工需求、开展有效人力资源摸排、搭建空中人力资源配置平台、构建高层次人才返岗服务专员制度、深化产教融合推动人力资源供需平衡、强化用人单位激励保障七项举措,为绵阳市企业复工复产提供有效人力资源保障。
建立促就业联动工作机制。《通知》要求,按照“市级统筹、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原则,聚焦有效促进重点企业复工复产和劳动力就业,建立人力资源供给侧与需求侧高效配置机制。由市委组织部(市人才办)、市人社局牵头,市经信局等市级部门全面参与。各地组织部门(人才办)、人社部门会同本级有关部门,组建工作专班,与乡镇(街道)、村(社区)党组织密切联动,构建“保复产、促就业”专项工作机制。
拉网摸排重点企业用工需求。各地经信、国资、商务、农业、住建、科技、金融等部门指导企业结合发展规划和生产运行情况,制定用工需求计划,精准掌握辖区内重点企业、重点防疫物资及生活必需品生产企业用工需求,特别是掌握受疫情影响暂不能返岗造成用工缺口的企业岗位信息,建立企业用工需求信息台账。
开展有效人力资源摸排。各地组织、人社部门要深入细致摸清辖区有效人力资源底数和就业岗位需求,特别是因疫情影响导致失业的人员动态情况,建立人力资源信息台账。各地人社部门会同村(社区)工作人员走村入户搜集信息,依托外出人员健康申报证明受理点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引导外出务工人员留绵就业,并将人力资源信息台账统一录入就业云平台系统,分级建立“就业就在家门口”微信群。
搭建空中人力资源配置平台。建立24小时重点企业用工调度保障机制,对保障疫情防控、公共事业运行、群众生活必需及其他涉及重要国计民生企业、重大工程,优先配置人力资源。通过绵阳公共招聘网、《绵阳日报》、绵阳观察等媒体平台,做好企业用工需求信息发布,并通过“就业就在家门口”微信群进行实时推送,在“绵州先锋”开通“招工集结令”专栏。采用视频面试、电子合同等新型招聘形式,积极引导企业和员工通过线上实现有序招聘求职,满足企业阶段性用工需求。
构建高层次人才返岗服务专员制度。对“科技城人才计划”入选团队成员、“绵州英才卡”持卡人、“绵州育才计划”入选者等高层次人才配备人才返岗服务专员,为高层次人才提供返岗绿色通道服务,协调落实隔离居住、心理疏导,以及代跑、代办、代购等服务。协调解决人才在复工复产过程中遇到的融资贷款、物流运输、用工保障等问题,定向推送中央、省、市支持复工复产政策。
深化产教融合推动人力资源供需平衡。聚焦“686”重点产业以及六大创新产业企业需求,进一步深化与市内外职业技能院校合作,持续为绵阳市重点企业培养输送技术技能人才。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服务创新链的学科专业体系。支持职业技能院校定向培养企业急需人才。建设一批具有辐射引领作用的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通过开展实习实训、退休返聘、“共享员工”等多种方式参与企业复工复产。
强化用人单位激励保障。根据国省市有关政策,对春节期间(截至2020年2月9日)开工生产、配送疫情防控急需物资的企业,按规定发放1000元/人的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对中小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电商等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吸纳因疫情无法返岗的农民工就业按规定给予1000元/人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对受疫情影响暂时性生产经营困难且恢复有望、坚持不裁员或少裁员的参保企业按规定给予稳岗补助。受疫情影响的企业在确保防疫安全情况下,在停工期、恢复期组织职工参加线下或线上职业培训的,按规定纳入补贴类培训范围。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组织返乡农民工到企业就业的,按规定给予400元/人就业创业服务补助。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李桥臻)日前,市人社局就做好当前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地就近就业,印发《关于疫情防控期间稳定就业十六条措施的通知...
绵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绵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