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堂路历经风雨 宋代欧阳父子影响至今
板桥街与六一堂路路口
今六一堂路
今南湖街
绵阳州城变迁史
六一堂路与板桥街路口
今板桥街
今六一堂路
汤毓良记者曹雨婷文/图
宋朝,时绵知州为纪念欧阳修建六一堂。今南起机场东路北至红塔街,有一条长1400米的道路,名为六一堂路,六一堂路通往南湖公园,园内六一堂是绵阳市人民政府于1989年选址重建的,陈列欧阳修生平事迹。
1南北不对从老街窥宋代绵州城轮廓
不论是古街道还是现代街道,人们最常见的命名方式便是以方向命名,从城市中心开始,东、南、西、北四街构成了古城最初的轮廓,也有在这基础之上加以“大”“小”,如大西街、小北街等。我国传统的城市城垣,南北贯通、东西对称、十字交叉,通常来说,大西街与小西街、南街与外南街,这些街道距离都很近,正南街过南门外就是外南街,也有特殊,在方圆不大的绵阳老城区有三条北街。
为何绵阳有三条北街,这其实不难猜想,绵阳历史悠久,从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建涪县至今已经两千多年历史,两千多年间州城历经数次变迁,州城重建一次便有一个新北街那也是很正常的。有人就要问,万一都是清城留下的北街呢,毕竟它们名字不同,分别叫正北街、大北街、小北街。绵州通汤毓良对此进行过一番考究,不同于南街和外南街直接相通,三条北街距离相去较远,清代同治《直隶绵州志》卷十四,古迹篇第246页记载:“火神庙铁像。大北街后荧惑宫,古铸火神一尊。”火神庙在棉花街(今红星街北段),棉花街即明、清时代绵州的大北街。汤毓良认为,大北街,南北向,从钟鼓楼通往北河(涪江)河心的明朝绵州北门。
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涪江洪水暴涨,冲去原本东、北二门;涪江改道,原州城位置由涪江东岸变成涪江西岸;直到嘉庆五年(1800年),知州刘印全在明城残存的基础上重建清城。这时明代大北街北段已不复存在,所剩的大北街仅存钟鼓楼至城墙根,后被命名为棉花街了。小北街,南北向,与大北街平行,即房管局大楼、鼓楼市场通往滨江河堤这一段,仅剩80余米。小北街原来也很繁华,有著名的大观园茶楼;对门是斌升街与东大街形成十字口。这斌升街,通往师部坝与通圣街(今解放街)相接,是原县中(一中)和育德中学(二中)之间的通道。
翻开清乾隆《直隶绵州志》“绵州地與图”,或《绵阳县志》的“县治街区图”,以及回忆解放前至1958年尚存的清城城垣、城门、街道方位。仔细观察,老南门与正北门之间没有南北中轴线,众多街道都不南北对称,却有点偏东西平行贯通。老南门与正北门之间,被众多街道隔断,无法贯通;如进了南门向正北门行走,没有贯通的捷径,却被建设街、文庙街、解放街、警钟街(含过去的东大街、民主街、小西街在内)、棉花街、三光街、翠花街、新街(含公园路东段)所隔断,直到正北街才能到正北门,这是为什么?
2州城变化欧阳观建土城到清代石板街
老绵阳人曾领略老北街的繁华,正北门又名迎恩门,是清嘉庆五年绵知州刘印全率众建成的。“老南门的方位说明它与正北门不是同一个朝代建的,早在清代之前就存在了,故被众多街道所阻隔,与正北门不贯通,且相距甚远。”汤毓良翻阅史料,曾有史志记载:“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绵州推官建土城,城设四门。”老南门与明代大北街不贯通,说明老南门与明代的大北门,也不是同一个朝代建成的,可能比明代还早,汤毓良认为解放前人们见到的老南门应为宋代的南门,这也能解释为何城内南门不对北门,南街不通北街。
为防御白莲教进逼绵州,清代刘印全奉命沿涪江新河道西岸重新筑城,重建州城时在城内铺石板,志书记载“城内街道用宽约三尺、长约八尺、厚约五六寸石板砌成”,城内石板巷更是一景,绵阳摄影家杨松林拍摄的石板巷旧貌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石板巷窄窄的街道和两侧高高的围墙。
石板铺城这或许是刘印全总结经验教训做出的决定,毕竟历史上绵州城经历过数次变迁,多因水患(绵州水患历史此前“老街巷”系列中做过多次解说,这里便不一一赘述)。有史料告诉我们欧阳观当初建的是“土城”,显然土城是不稳固的,宋嘉定12年(1219年),绵刺史程德降吸取土城的教训,以土石泥混合加固,长1300丈高2丈。到了明宪宗成化初年(1465年),知州宁鸿改用条石彻城墙1600丈,高1.8丈,西门延至顺城街和翠花街的交会处,钟鼓楼为城中心。最后一次就是刘印全石板铺城了,1802年时新建北大街十字口为新城中心。
都是建城,欧阳观和后来几位州官有着不同的待遇,绵阳人为纪念推官欧阳观建造蒋欧祠,后十贤堂、思贤堂也有其身影。蒋欧祠位置在今绵阳西山,是后人纪念蒋琬和欧阳观建宋城、生子欧阳修于绵州建造。“蒋欧祠的‘欧’到底是指欧阳观还是其子欧阳修,史志上文字记载很少。”汤毓良说,据传早在宋朝,凤凰山(绵阳西山)就建有“蒋欧祠”祠奉蒋琬和欧阳观,清道光二十九年,知州李象昺在修蒋琬墓的同时,重建“蒋欧祠”,李象昺题联云:其心厚于仁有子何惭祀百世,与我皆无憾先生此语足千秋。
3重建六一堂陈列欧阳修生平事迹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晚年号六一居士。欧阳修写过一篇《六一居士传》,文曰:有客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因其出生于绵阳,欧阳修死后,绵知州修六一堂纪念他,《方舆胜览》载:“宋欧阳观为绵州推官,生子修于此,后人做堂祀之”这里的堂说的就是“六一堂”,此堂为眉州人唐庚知绵州时所建。
“有文章认为欧阳修出生在绵州府宅(旧址为绵阳一中内),我认为这种说法值得商榷。”汤毓良解释,《舆地纪胜》中有“六一堂在司户厅,旧为推官厅……公实生兹地”的记载,清同治《直隶绵州志》卷十四古迹篇记载,其“在今州署二堂之东”,而绵阳一中清代为绵州试院,故此说法有待考证。宋代以后多个朝代都曾有人重修过六一堂,清咸丰五年(1855年),绵州州牧毛震寿重建州署大堂时,重修六一堂;民国十九年,绵阳县府重新修缮六一堂,县长袁朗又重新制作了匾额,邀请宋育仁题铭。
今南起机场东路北至红塔街,有一条长1400米的道路,名为六一堂路通往南湖公园,现在六一堂是绵阳市人民政府于1989年选址重建的,堂中立有一座汉白玉欧阳修塑像外,还陈列欧阳修生平事迹。
如果你是老绵阳,熟悉绵阳的那些老街巷,欢迎来电来信提供线索。
电话:0816-2395666
投稿邮箱:davideng@163.com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安达福)2月14日,绵阳本土企业四川优可得医疗器械公司自主研发的红外体温计正式投产,目前日产量达2000支。记者在...
绵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绵阳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