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援藏博士后杨闯 缺氧不缺精神
戴上洁白的哈达,杨闯(左三)忘却了高原工作的艰辛。
他是拥有14年党龄的老党员,也是三甲医院的医学博士后,主动联络、请缨带队前往西藏自治区那曲市比如县医疗支援,本着“缺氧不缺精神”的态度,克服高反,在比如县开辟了数个“第一例”的医学新征程,造福一方,他就是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肝胆胰外科副主任杨闯。
“腾云驾雾”的医生手术刀很稳
杨闯第一次来到比如县人民医院,是2018年10月以医学博士后身份受邀前来手术援助的。比如县隶属西藏自治区那曲市,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交通相对闭塞,当地的医疗卫生设施及条件依然落后,当地百姓得了稍微重点的疾病,必须辗转到600多公里外的拉萨接受救治,看病困难、花费高,很多群众因此贻误了病情。比如县群众求医问药的艰难,激发了杨闯作为一名党员及医者的强烈使命感和职业责任感。
此时,比如县常务副县长、比如县医疗集团党委书记长扎西维色握着杨闯的手,感慨地说:“要是比如县人民医院有您这样的医疗专家坐诊,老百姓就不用这样因病受苦了。”这话提醒了杨闯,他当即想到:如果有支专业的医疗队伍常驻这里呢?
随后,杨闯将这个想法及比如县人民医院的现况,向自己所在的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的领导班子做了详细汇报,获得了医院大力支持。终于,2019年8月,杨闯带领医疗团队奔赴比如县人民医院进行医疗援助。
初到比如县,低气压、缺氧成为了摆在杨闯等一行援藏专家面前的首要难题。头痛、心慌、失眠等是常见的高原反应症状。高原失眠,需要借助安眠药入睡。然而,在很多个安眠药药劲儿正浓的深夜,杨闯被急诊电话惊醒,强打精神披衣下床。睡眠不足加高反,他常常头重脚轻,自嘲是在“腾云驾雾”。即便如此,这位博士后专家从未有过一丝退缩,每天坚持坐门诊、手术、义诊、教学连轴转,被扎西维色称赞是“缺氧不缺精神”。
然而,在杨闯的微信朋友圈里,有高原风貌照片,有他戴着藏族同胞敬献的哈达的自拍,有描述手术成功后的满足,有藏族同胞们接受义诊的欣喜表情,却唯独没有记录他高原工作的艰辛。
比如县数个“第一例”在他手中诞生
8月17日,在海拔4000米的比如县人民医院,藏族同胞洛桑给救命恩人杨闯送来一幅写有“藏乡的恩人,患者的希望”的锦旗。
20 多天前,洛桑因身患肝包虫病,在杨闯主刀下,历时5个多小时,为他成功实施了半肝切除术。而杨闯已记不清这是他援藏以来的第几台超长时间手术了。
肝包虫病是藏区常见疾病,除了药物治疗外,病灶的根治性切除是有效的治疗手段。直到杨闯到来,将半肝切除术运用于肝包虫病的治疗,比如县人民医院才第一次实现了肝包虫病的根治。
8月6日,由杨闯主刀完成了比如县人民医院第一例三孔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比如县人民终于告别了普通腹腔手术开大刀的历史。
还有开腹胆道探查取石等等一系列比如县医疗史上的“第一例”,都是在杨闯手中诞生的,但他心里沉甸甸地难过,“我是心疼藏区百姓无法普遍接受及时治疗,但好在,我们的援藏医疗队来了!”
杨闯还积极促成了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与比如县人民医院的合作,双方签订医疗联合体合作协议,双方在学科建设、绿色通道双向转诊、人才培养等方面达成合作。为最大限度方便当地百姓转诊就医,杨闯与两家医疗机构积极努力,与当地医保部门反复沟通,实现了医疗保险结算在绵阳的异地结算报销。
走到哪里培训课堂就开到哪里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杨闯想在当地培养出一支“带不走”的高质量医疗队伍。杨闯带领医疗团队融入医院基层,对比如县各卫生机构的具体条件、医疗卫生现状及居民就医需求等进行了实地调研,因地制宜地展开分析并制定“传帮带”计划,走到哪里,培训课堂就开到哪里。
杨闯在比如人民医院坐门诊时,课堂就在诊室内。由于群众口碑非常好,每次门诊,他都要接待百余名患者,遇到典型病例还要给医生们讲解,往往是忙得无法按时下班。
做手术时,杨闯的课堂就在手术台上。从最基础的解剖结构到手术的步骤、要点,都会给当地医生示教讲解。
由于比如县人民医院工作人员相对较少,大部分人都身兼数职。因此在医院创建二级甲等医院工作中,达标资料的收集汇总与整理基本上都是在下班后才能进行。杨闯就带领援藏队员帮助他们尽快完善二级创建资料汇总工作,经常早起晚睡、加班加点。
近一年来,在杨闯团队的带动下,比如县人民医院全体职工工作积极性空前高涨,各科的诊疗人次和工作质量也较以往有了显著提高。该团队也在比如县老百姓中获得了良好的口碑,每次得知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的医疗专家将到比如县人民医院,都会纷纷前来就医。(张瀚文)
新闻推荐
甲状腺癌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且年轻化明显,很多患者都是“70后”“80后”,绵阳的曾先生就是其中一位。最初,家人发现他脖...
绵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绵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