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村主任和他的79本工作笔记

绵阳日报 2019-11-29 07:05 大字

汪国文正在写工作笔记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层是国家治理的最末端,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身处“最末端”的基层党员干部汪国文,在29年的村主任岗位上,以79本工作笔记诠释了基层治理的生动实践。

汪国文今年71岁,在游仙区新桥镇新跃村担任村主任已经29年。1970年参加工作以来,他从生产队长干起,写下了100余本“民情日记”,现保存下来的就有79本,共计400余万字。泛黄的笔记本,字里行间满是这名基层党员干部的为民情怀、治理探索,更见证着新跃村的三次发展“飞跃”。

□本报记者杜畅文/图

从“吃饱饭”到“吃好饭”

“1997年10月27日,村里的柏油路修好了,这是全区首条通村柏油路”;

“2003年12月4日,今年又有6户村民修起二层砖木房,农村建房劳务承包是趋势,7社正在筹建劳务队”;

“2009年7月5日,全村123户地震受灾重建房屋建设完毕,村里准备搞一次集中搬新家坝坝宴”;

……

汪国文的笔记本,详细记录了新跃村49年来的发展变迁。

上个世纪70年代的新跃村,是瓦子乡(现新桥镇)自然条件较差的村,村里的大多数土地是山梁地,缺水、缺道路,人均粮食产量不足100公斤。在一页页笔记中可以看到,汪国文是如何带领村民们改造下湿田、修塘堰沟渠、建村道社道,一步步将基础设施建设好,将粮食产量搞上去的。

“49年间,只有一件事我没往笔记上记。”汪国文说。

这件他“不敢”记录的事发生在1979年,当时他还是一名生产队长,和社员们战天斗地,用了3年时间将人均粮食产量从50余公斤提升到150余公斤。勉强吃上了饱饭的社员们,只对产量较高的水田耕种有热情,对于投入产出比低的旱地,大家视如鸡肋。为进一步提高粮食产量,增加村民收入,1979年,汪国文在队里偷偷摸摸搞起了旱地承包,将山梁上的贫瘠地块,直接承包给农户。

“当时没得政策,全凭直觉偷着搞的,但确实是人心所向。”汪国文说,第二年,全国性包产到户就开始推行了,村民们生产热情空前高涨,新跃村迎来了第一次发展“飞跃”。

发展蚕桑,建起700亩桑园;搞小规模生猪养殖,年均出栏量破两千头;集中发展蔬菜种植,成为绵阳远郊有名的叶绿菜基地……

新跃村的第一次“飞跃”,昂首向前。

从“催收员”到“带头人”

“太好了,农民的最后一个负担终于没有了,农村的好日子就要到来了。”

这句话的上方,汪国文记录的是:“2002年5月,开广播会宣布取消农业税和提留款,今年全村要省38.75万元……”

“国家时刻想着我们农民呢,取消了农业税和提留款,我们村每年要省下30多万元,相当于每个农民每年增收200多元。”汪国文感叹道,取消农业税不仅给村民生活提了速,更给村干部减了负。

仔细翻看汪国文早年间的笔记本,可以看到密密麻麻的各种数据,大多是农业税、提留款和水费明细。

“以往,不少老百姓都戏称我们为‘催收员’,每年两季的农业税还有武引水费和屠宰费征收,占用了我们太多时间。”汪国文说,早年间的农村基层干部,常常为各种费用征收忙得焦头烂额。

率先养15头猪、带头种2亩桑园……从“催收”事务中解脱出来后,汪国文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村里的经济发展中来,成为脱贫致富带头人。

随着村里劳动力不断向城镇转移,汪国文和其他村干部积极走出去,进行招商引资,拓宽增收致富渠道。目前,新跃村80%的土地均已流转,村里建起了食品厂,搞起了无土栽培、休闲观光农业等特色产业,村民们不仅在土地上取得流转收益,还能实现就近务工,部分村民通过搞猕猴桃、蔬菜种植,实现了致富奔康。

为盘活村集体经济,村上还以闲置集体资产入股食品厂,每年分红达8万余元。

新跃村的第二次“飞跃”,蹄疾步稳。

从“调解员”到“见证者”

“1999年8月7日,调解古仕德与古国顺宅基地和土地纠纷”;

“2004年10月14日,协调解决刘定双与唐本银劳务纠纷”;

“2019年10月29日,处理王成顶与儿女供养纠纷”;

……

在汪国文的笔记本中,记录着每一次对村民纠纷的调解情况,包括事情起因,调解方式、调解结果和见证人。他说,这样做是为了方便纠纷一次性解决,避免今后再发生。

记者梳理发现,1990年10月,笔记本里记载了6起纠纷,其中分家纠纷2起,田地边界纠纷3起,家禽越界觅食等纠纷2起;而2019年同一时间段,村里只发生一起赡养纠纷。“其实不是那个时候戾气重,而是大家刚刚吃饱饭,开始有了细小的生活差距,一些‘红眼病’等乡土恶习开始滋生。”汪国文解释道。

当村主任的29年里,汪国文参与调解了近千件纠纷。让他感到欣慰的是,村民的各种纠纷越来越少了,最初一年有四五十件,现在一年也就八九件。“生活富裕了,鸡毛蒜皮的事儿就少了。”汪国文说,现在村民们纷纷将精力投入到学习职业技能、探索致富途径、提升教育水平、改善人居环境、培养良好家风等方面,很少有人再为了鸡毛蒜皮、蝇头小利吵嘴闹架。

2018年,新跃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700余元,高于游仙区平均水平近千元。新跃村的村民们,家家盖起了二层小洋楼,80%的家庭买了小汽车,65%的村民在城镇购置新房,过上了富裕的生活。

“时代发展太快了,村里的光景在以前是做梦都不敢想的。现在国家又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真是不敢想像以后村里会美成啥样。”年过七旬的汪国文,正在为村里培养后备年轻干部,站好为村民服务的最后一班岗。

新跃村的第三次“飞跃”,蓄势勃发。

新闻推荐

突出“三个导向”强化担当攻坚克难

本报讯(王健记者杜畅)诺思(绵阳)微系统项目(一期)第二阶段项目有序高效推进,目前已完成70%厂房主体建设进度;投资20亿、年产100万...

绵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绵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