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王蒙小说《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

绵阳日报 2019-11-10 06:53 大字

□严泽铣(绵阳)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著名作家王蒙荣获人民艺术家国家奖,他的小说《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也被肯定为优秀文艺作品。然而,在60多年前,他却因这篇小说受到不公正待遇,被流放到新疆接受“锻炼”直到平反。

这篇小说发表于1956年,它以组织部处理通华麻袋厂党支部问题为中心情节,塑造了一个官僚主义者形象刘世吾。今天看来,刘世吾是一个忘了初心的反面典型。我读了这篇小说后,深感王蒙的思想敏锐,这篇小说警钟长鸣、意义深远。我的体会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这部小说在深度上挖掘很深。刘世吾是一个颇具深度的典型形象,他有过一段革命经历,打过仗、负过伤,他是组织部第一副部长。由于部长职务由副书记兼任,实际上组织部由他主持工作。小说没有把他简单化、脸谱化,而从深度上去挖掘。他不严于律己,忘记了“两个务必”,不思继续革命。他有一套似是而非、自我欣赏的政治理念。例如,他常教育干部:“成绩是基本的,缺点是前进中的缺点。我们伟大的事业,正是由这些有缺点的组织和党员完成着的。”他对通华麻袋厂党支部的问题,视而不见;对损害党和群众利益的行为,麻木不仁;对组织部日常工作,放任自流。他还有一套看透一切、极端冷漠的人生哲学。他的口头禅“就那么回事”,例如,他对干部讲:“我们的工作并不难作,学习学习就会作好,就那么回事”、“当然,想象总是好的,实际呢?就那么回事”、“你的许多想法是从苏联电影里学来的,实际上,就那么回事”、“四本《静静的顿河》,我只看了一个星期,就那么回事”……于是,组织部里工作成堆,他却忙于看小说、喝烂酒、说空话,反正“就那么回事”!刘世吾的堕落,从世界观、人生观改变开始。

其次,小说在细节上发力。有一句话:细节决定成败!有一定道理。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用一句简单的话,道出了艺术的真谛,他说:“艺术起于至微”,就是讲要从细处着手,去观察生活、表现生活。文学要求形象、形象离不开细节;文学要求感情,感情要有细节依附。所以,作家总要去寻找精彩的细节,突现人物的精神状态、外貌特征、性格特点,完成典型形象的塑造,这是一项艰苦的劳动。在《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中,作家也在努力用精彩的细节去塑造刘世吾这个典型形象。例如,在组织部里,刘世吾谈了四条发展新党员的难处:说不清新党员的历史情况、没有时间去审查、有的常委不到会、公安局长开会打瞌睡。当年轻干部林震大声吼道“你不对”时,刘世吾笑了笑,对新任命的副部长韩常新吩咐:“来,看看报上登的这个象棋残局,该先挪车呢,还是先跳马?”这一个细节就揭露了刘世吾对党的事业极不负责。又如,在办公室,刘世吾问林震:“最近看什么书?有没有好的借我看看。”他斜躺在沙发上,两手托在脑后,半闭着眼自言自语:“最近在《译文》上看了《被开垦的处女地》第二部的片段,人家写得真好,活得很……”接着又当众大谈读小说、诗歌后的感想,最后摊开双手,无限感慨地说:“可还是得作什么组织部长!”一个他很厌烦的细节,表明他的革命意志已经衰退……诸如此类的细节描写,有力地揭露了刘世吾这个反面典型。

第三,小说在对比中显现。在文学创造上,对比是常用的手法。它是突出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没有对比,就没有艺术。粗犷和细致、聪明和愚蠢、光明磊落和阴险狡猾……有经验的作家总是把两个对立面安排在同一篇作品里,使其更加突出各自的个性,作品也更具特色。所以,大作家巴金就说过:“如果写一个人物,没有找到或者没有找准对立面,这个人物的性格就出不来。”在《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里,作家又塑造了一个典型人物,那就是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林震。他有理想、有朝气、敢担当、敢斗争。把他和刘世吾安排在一起,必然碰撞出火花,使得这篇小说格外生辉。对于林震,作家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把他放在风口浪尖上。在刘世吾这样的领导面前,开始迷茫,进而思考,直到斗争,终于说“不”,这符合生活的真实,也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人民艺术家王蒙德高望重。其作品三味,我浅尝辄止,不胜惶恐。

新闻推荐

元方率队赴长虹三杰新能源有限公司和加西贝拉压缩机有限公司考察

本报浙江专电(记者刘鑫)11月6日至7日,市委副书记、市长元方率队赴江苏省泰州市、浙江省嘉兴市,实地考察长虹三杰新能源有限公...

绵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绵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