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津大桥 旧时东津渡口 今朝大桥飞跨

绵阳日报 2019-11-03 07:08 大字

芙蓉溪是游仙的母亲河,全长90.7公里,河流蜿蜒流过富乐之乡,串联起了两岸富庶的土地。和涪江、安昌江一样,近年来,芙蓉溪上陆陆续续修建了一些桥梁,前几期介绍了仙人桥、芙蓉桥,近日记者再次走进富乐游仙,在东津路上看东津大桥的发展变迁。

□本报记者郑金容/文苏东华/图

1995年东津大桥通车

秋末,东津路上的银杏树渐渐泛黄,给车水马龙的道路增添了不一样的色彩。位于东津路上的东津大桥连通着游仙区沈家坝、开元场一带,也带动了两岸的发展。何时修建东津大桥,要追溯到上个世纪90年代。

1976年,按照当时绵阳城市的总体规划,为了加快芙蓉溪两岸的经济发展,由城建部门牵头,邀请地区交通部门等单位修建芙蓉桥。该桥按预算总投资45万元设计,分别由新华农场投资25万元,市城建局投资10万元,地区交通局投资5万元,七七医院投资5万元,并由新华农场负责设计和施工修建。1983年3月1日,芙蓉桥正式竣工通车。此后的十多年来,芙蓉桥有效地连接了芙蓉溪两岸。

上个世纪90年代初,游仙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尤其是在1993年游仙正式设区,成为绵阳核心区和主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游仙迎来了发展的一个高峰期。此时,芙蓉桥显然已不能满足市民的出行需求了,于是,东津大桥开始筹划建设。

1993年9月,东津大桥破土动工,1995年4月建成,大桥东接沈家坝富乐大道、西连开元场,作为继芙蓉桥后芙蓉溪上的又一座桥,东津大桥在建成后的三年时间里,曾被暂时命名为芙蓉二桥。直到1998年,市民政部门正式为其更名为东津大桥。至此,桥名定为东津大桥并一直沿用至今。但在很多老一辈人口中,他们还是习惯性地把东津大桥称作“芙蓉二桥”。

大桥因“东津渡口”而取名

芙蓉桥是因花得名,而东津大桥取名,则是因背后厚重的历史文化。

“东津”二字历史悠久,据《绵阳县志》载:“唐时涪江,迳城西北流。东津则在州东北,与芙蓉溪同源,实为芙蓉溪下游。凡城东行者,必于此渡,故曰东津。”绵阳城建专家汤毓良介绍说,“‘津’为渡口之意,‘东’为方位之词,‘东津’意为绵州城东边渡口。‘东津’是唐代特定时间段的称呼,唐代绵州城芙蓉溪下游,从今芙蓉桥至渔父村汇入涪江段,称‘东津’。”

此外,汤毓良补充说道,关于“东津”的来源还与唐太宗第八子、越王李贞有关。“越王李贞曾任绵州刺史,坐镇绵州,奉命镇守大西南,在他的主导下修建了越王楼,成为了当时的‘四大名楼’之一。李贞坐镇绵州期间,因前往中原等地的路被芙蓉溪隔断,便在今芙蓉溪李杜祠对岸设立东津渡口,以方便两岸联系往来。后来东津渡口这个名字便流传了下来。”

汤毓良认为,结合历史来看,东津渡口应该位于李杜祠对岸,东津渡具体的位置是芙蓉溪下游,东津大桥下游30米处,开元场农贸市场河岸。唐代到清代这段历史中,东津应该有两个渡口,一是唐代李贞坐镇绵州期间设立的东津北渡口;二是清代李调元诗词中讲述的东津南渡口。但因唐代绵州城的繁华和东津北渡口为川陕古道的要道,以及杜甫寓居治平书院(今李杜祠)接待名人学士、在东津观打鱼等原因,北渡口成为文史学家们公认的东津渡口,“东津”两字也被后人保留至今。

见证城市的快速发展

东津大桥连通了沈家坝东津路与开元场,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芙蓉桥的通行压力,成为绵阳城市桥梁中极其重要的一座。大桥修建好后,为了保证该桥的安全性,相关部门对大桥做了定期的保护措施,以保证市民、车辆的通行。

桥是城市最忠诚的守卫者、见证者,每天发挥着交通作用的同时,默默地见证这座城市的改变,它不仅缩短了空间上的距离,带动了城市的经济发展,也很大程度上缩短了市民心灵上的距离,让沟通更加便利。

“最初芙蓉溪上没有现代化的桥梁,过桥主要靠渡船,很不方便,后来慢慢地修建了仙人桥、芙蓉桥、东津大桥等等,这些桥梁对我们老百姓来说,很实用,很方便。”家住开元场的刘新贵老人感叹说,“几十年来,看着芙蓉溪上建起了一座一座桥梁,这些桥梁是游仙乃至绵阳经济巨大发展的反映,说明我们现在物质条件好了,政策好了,才有能力修建这么多桥。”

“东津路上月光洒满李杜祠的窗,李白杜甫还在对酒吟唱……”绵阳作曲家唐永建创作歌曲《东津路上》,让东津路格外地诗情画意、底蕴深厚。此时,如果你聆听这首歌曲,行走于东津大桥上,看着东津路上渐渐泛黄的银杏树,似乎时光都慢了下来。

新闻推荐

经开区重点招商引资项目集中签约仪式举行 签约项目15个总投资逾100亿元

本报讯(记者刘鑫)10月30日,经开区重点招商引资项目集中签约仪式举行,签约项目15个、总投资100.05亿元,其中5亿元以上项目7个。...

绵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绵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