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后十年 重点培养2100名高层次人才 《“绵阳育才计划”实施办法(试行)》解读

绵阳日报 2019-10-14 07:54 大字

人才是城市创新发展的原动力,人才是城市创新发展的主力军。

2018年,省委组织部印发《四川省“天府万人计划”实施办法》,要求构建省市县联动人才培育体系,各市州要对照“天府万人计划”制定或修订人才培育政策,并对各市州分配了培育数额,要求绵阳10年培育600名左右高层次人才。绵阳以此为向,全力加快建设西部人才强市。

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建设西部人才强市的意见》,9月29日,绵阳市印发《“绵阳育才计划”实施办法(试行)》(以下简称《育才计划》)。

高层次人才哪儿来?具体要发展多少?有何奖励政策?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市委组织部(市人才办)相关负责人。

□本报记者李桥臻

1多方研讨确定四个基本原则

据市委组织部(市人才办)相关负责人介绍,2018年全市人才总量达76.8万人,但高层次人才少、人才作用发挥不充分等问题突出。

在起草《育才计划》前,市委组织部(市人才办)认真研究了“天府万人计划”,结合实际确立了起草原则:一是突出培育属性。定位于“选苗子”,竞争性选拔在行业领域具有成长性和发展潜力的人才。

二是突出系统性。采取统一的流程、特色化的评价指标、差异化的培育方案,合力推进各领域人才的选拔和培育工作。

三是突出绵阳所需。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以及科技城加快发展等中心工作的部署要求,在对应省上12个项目基础上,新增“绵州企业管理菁英”“绵州科技服务英才”等2个项目。

四是优化激励方式。“对管理期内达到年度目标任务的按年度拨付”,并通过《“绵州英才卡”制度实施办法(试行)》服务事项,给予除资金外的其他支持。

2实施三大类14个项目10年培养2100名高层次人才

《育才计划》明确从2019年起至2028年,重点培养630名左右高层次人才。分杰出人才、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三个类别共14个培育项目。

这些人才从何而来?市委组织部(市人才办)相关负责人表示,从绵阳市“686”产业中来,从社会事业需求中来,具体来说就是全市企事业单位(含在绵国防科研院所高校)的在职人员。

其中,杰出人才类别设绵州杰出科技工作者项目,重点支持一批紧跟科技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成果的高端人才;

领军人才类别设绵州创新领军人才、绵州创业领军人才、绵州科技服务英才、绵州金融英才、绵州文化名家、绵州名师、绵州名医、绵州工匠、绵州农业英才等9个项目,重点支持一批处于行业领先、引领创新发展的高端人才;

青年拔尖人才类别设绵州科技菁英、绵州企业管理菁英、绵州金融菁英、绵州社科菁英4个项目,重点支持一批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青年高端人才。

市委组织部(市人才办)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将根据加快建设中国科技城和西部现代化强市需要,动态调整、增设专项人才培养项目,遴选支持某一行业(领域)的领军人才或青年拔尖人才。”

市委组织部负责《育才计划》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10个市级主管部门具体组织实施,负责研究制定具体遴选标准和评审办法,各地各部门配合落实,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工作格局。

3高层次人才同一年只能申报一个类别项目

《育才计划》对选拔条件和各市级主管部门制定人才遴选标准提出了指导意见。明确“绵州育才计划”每两年遴选一次,每次遴选支持126名左右。

市委组织部(市人才办)相关负责人介绍,“绵州育才计划”坚持以品德、能力业绩为主的评价导向,把品德作为人才评价的首要内容,对基础研究人才重点评价其成果原创性、科学价值和社会影响,对应用研究人才重点评价其专利发明和运用、成果转化和推广、创办领办企业等,对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重点评价其学术影响力、决策咨询效果。推行代表性成果评价制度,注重标志成果的质量、贡献、影响。

“绵州育才计划”杰出人才、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三个层次中,申报人在同一申报年只能申报一个类别的项目;入选后,不可再申报同一层次其他类别或下一层次的项目。下一层次入选者如取得重大成果可在下一申报年度申报上一层次的项目,入选后资助资金按标准补足差额。

符合条件的国省人才计划入选者,除“绵州杰出科技工作者”项目外,不得申报其他“绵州育才计划”项目,可按规定享受除资助资金外的“绵州育才计划”其他支持政策。

各项目特别是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项目,将单列一定数量指标,支持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人才。

4200万元市级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为人才发展奠定基础

《育才计划》提出,“绵州育才计划”入选者纳入“绵州英才卡”B卡服务范畴。市财政每年从市级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中安排200万元,对管理期内达到年度目标任务的,按照杰出人才每人每年10000元、领军人才每人每年6000元、青年拔尖人才每人每年6000元标准给予补助。

同时,入选者还将享受培训进修、团队建设、科研激励、成果转化、岗位职称、金融支持、医疗保健、子女就学、购房优待、交通出行、研修考察、表扬激励等政策“红利”。

《育才计划》明确,绵阳市将对入选者按4年周期进行动态管理,管理期满后符合条件的可继续申报。对弄虚作假骗取入选资格,或违反职业道德、学术不端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或触犯国家法律法规、党纪党规的,取消入选资格。

市高端人才服务中心负责联系主管部门、用人单位,指导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协调和做好人才培养和服务保障等工作,建立“绵州育才计划”入选者信息库。定期举办国情省情市情考察研修活动,经常性开展联谊交流、咨询服务、走访慰问等活动。各地为入选者提供优质服务。

可以预见,《育才计划》的实施,将不断提升绵阳市人才队伍核心竞争力,培养造就一支加快中国科技城和西部现代化强市建设的高层次人才队伍。

主要目标

从2019年起至2028年,围绕绵阳市“686”重点产业发展、社会事业需求,采取分类遴选方式,市级层面重点支持培养630名左右高层次人才,推动各地重点支持培养1500名左右高层次人才,构建与“科技城人才计划”相互衔接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体系和政策支持体系。

支持对象

“绵州育才计划”支持范围为全市企事业单位(含在绵国防科研院所高校)在职人员,分为杰出人才、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三大类14个项目。

杰出人才

杰出科技工作者,计划支持40名,每两年遴选一次,每次遴选8名左右。

领军人才

计划支持440名,每两年遴选一次,每次88名左右。

创新领军人才,计划支持45名,每次9名左右;

创业领军人才,计划支持40名,每次8名左右;

科技服务英才,计划支持15名,每次3名左右;

金融英才,计划支持20名,每次4名;

文化名家,计划支持80名,每次16名左右;

绵州名师,计划支持100名,每次20名左右;

绵州名医,计划支持50名,每次10名左右;

绵州工匠,计划支持50名,每次10名左右;

农业英才,计划支持40名,每名8名左右。

青年拔尖人才

计划支持150名,每两年遴选一次,每次30名左右。

科技菁英,计划支持50名,每次10名左右;

企业管理菁英,计划支持50名,每次10名左右;

金融菁英,计划支持30名,每次6名左右;

社科菁英,计划支持20名,每次4名左右。

基本原则

坚持党管人才、统筹实施;高端引领、示范带动;立足特色、服务发展;分类培养、重点支持的原则。

新闻推荐

2019“一带一路”李白文化节10月31日在江油举行

四川经济日报讯(记者张宇)10月11日,2019江油“一带一路”李白文化节新闻发布暨文旅推介会在成都隆重举行。记者从会上获悉:本...

绵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绵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