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代人造一座城
今日警钟街(记者李浩瑄摄)
90年代末科委立交桥
临园西干道建成通车
天蓝、地绿、水清、人和的大美绵阳(记者王勇摄)
□记者李浩瑄/文
70年,一棵幼苗,能长成参天大树;70年,一座小城,可完成瞩目蜕变。新中国成立以来,绵阳这座城市从老百姓口中的“灰城”变成“涪城”,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一条条道路不断延伸,一座座桥梁凌空飞架,一盏盏灯火照亮万户千家……从无到有,从简陋到坚固,20世纪60年代,绵阳的第一段人头石护坡河堤、第一条柏油路、第一条绿化带相继建起,他们的建设者是全市上上下下的每一位老百姓,全城人集体出动捡鹅卵石、栽树苗……那时,每一颗鹅卵石,都承载着大家对柏油路的向往,每一株小树苗,都代表着大家对都市生活的憧憬。
市委七届五次全会科学审视新时代绵阳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描绘了加快建设中国科技城和西部现代化强市的宏伟蓝图。如今的绵阳,正沿着加快建设中国科技城和西部现代化强市的“路线图”,不断将美好的蓝图变为现实,为建设西部现代化强市注入澎湃动能。
1966年开铺第一条柏油路让绵阳逐渐告别“灰城”
潘世骥今年85岁了,20世纪60年代初,他从成都工学院(今四川大学)毕业,主修公路城市道路桥梁建设的他被分配到当时的绵阳专区交通局。“我那时候走在绵阳的街上,不到一会儿,裤腿就沾满了灰尘,下雨的时候更糟糕,泥浆甩得到处都是。”潘世骥说,彼时的绵阳人口中流传着一句话,“成都是蓉城、内江是甜城、而绵阳是灰城。”
“灰城”这个词,刺痛的是每一个绵阳人的心。记者查阅《绵阳市城乡建设志》并综合潘世骥回忆得知,1959年,为了改变城市面貌,市政工程队从警钟街钟楼起,到与涪城路的交会处转弯直到东方红大桥桥头,再往金柱园推进,修起了一条泥结碎石路面,城建学者汤毓良也亲眼见证了这条路的建成,“当时可谓是全城动员,部队、学校、机关、工厂……全部都参与到了这条路的修建中来,老百姓纷纷到河里去捡‘人头石’碾成碎石作路基。”汤毓良说,到了1966年,开始给城里已有的三合路铺沥青,从红星街的绵州大剧院开始往外铺开,经警钟街、涪城路、剑南路,止于金柱园,有了全市第一条柏油路。“那时在如今的公园文化广场建起了20余口土灶,用来炒沥青,部队提供翻斗车运输,全城人齐心协力阵势十分大。”
刚毕业的潘世骥还是个毛头小子,他带着一腔热血拿着测量仪在街上穿来走去。“之所以发动全城人捡石头都是因为那时候穷啊,没有钱支付劳力费和材料费,我们从原单位抽调到指挥部,别说津贴,连工资都是原单位发。”
与此同时,绿化带的修建也被列入到计划当中。60年前的绵阳人一铲又一铲地挖坑,一株接一株地将树苗栽下,才有了如今的剑南路、涪城路、警钟街上成荫的法国梧桐,每一棵梧桐树都被老绵阳人的汗水滋润着长大。这些法国梧桐也成为了一种乡情,匆匆60年间,多少青丝染白发,多少故事随落叶飘走。
1998年建成的滨江广场终结城市“防洪史”
绵阳城区古代“三川襟带”,当代“四水环绕”(三江加上平政河)。历史上有过十几次洪水灾害的记载,城垣也有七次大的变迁。绵州城区从宋孝宗隆兴年间(公元1163-1714年)开始修防洪堤以来八百余年,河堤工程屡毁屡建。所以绵阳的历史也是一部防洪史。
新中国成立后,绵阳历届政府都把防洪工程作为头等大事,1954年绵阳就遭遇了特大洪水,漫过河堤。旧城墙被淹了三分之二。军分区出动部队协助地方防洪用沙袋阻塞各城门,城内渗水至北街十字路口。
“涪江右岸从北河向平政方向第一次建堤,是在1958年到1962年之间,由县城建委市政工程处用石灰浆砌人头石护坡河堤1620米至高水界石。”汤毓良回忆,但在1978年夏季,涪江洪水暴涨,冲毁了上述河堤。同年12月,“绵阳市整治涪江河堤防洪工程指挥部”从东门至西山东路(今劳动人民文化宫大门处)建成3204米混凝土浆砌人头石河堤。这段河堤的修成,同样是绵阳人共同参与的,“那时没有工程承包这回事,全靠发动群众力量捡石头。”潘世骥说。
在1998年12月26日,这段河堤保留了203水厂至西山东路段。其它被市建委改建为三位一体的现代化河堤:上面是滨江广场,下面是车行通道,临水是挡水墙。如今,滨江河堤广场还是市民们散步休闲的最佳场所。
1997年一环路竣工“一横一竖一圈”城市骨架形成
“一横一竖一圈”,奠定了绵阳的发展基础,“一横”是临园路,“一竖”是长虹大道,“一圈”是一环路。90年代,伴随着绵阳市区临园路和长虹大道十字形骨架道路体系的逐渐形成,绵阳城区面积由原来的18.5平方公里扩大到40平方公里,人口猛增,城市交通现状已适应不了经济发展的需要,时代呼唤现代化的城市建设。
1996年,一环路建设,成为绵阳建市以来最大的一项市政工程。以科学城大桥为起点,经玉女路至三汇路,建立交桥跨过临园路至安昌河架董家沟安昌河大桥绕过御营坝经热电厂高架桥至罐头厂,接绵三路经南山下交,沿南山脚至南山安昌河桥,经南街、盐市街过富乐大桥至沈家坝,跨芙蓉溪穿过科学城大桥隧道,终至科学城大桥与长虹大道交会处。该项工程贯通全市长16公里,最小宽度30米。它占用土地260亩,拆迁建筑物构筑物近20万平方米。修建桥梁10座。雨污水分流、排放、供电、供气、电力、电信管网综合配置,路灯照明设施齐全,绿化美化同步。资金投入预算就达3亿元。
这是一项牵动全局的庞大的系统工程。它的建成可以集散和缓解城市内部交通,联结四大组团,带动中心片区、南山片区、游仙区和园艺西山片区的开发建设。能够改善城市对外交通不畅的状况,解决近期过境交通与城市车流负荷过大冲突;达到改善投资环境,美化城市的目的。
1997年12月30日,绵阳城市一环路比预计工期提前1年多时间顺利竣工。一环路上,三汇路高架桥与临园路交相辉映,董家沟安昌河大桥五孔朝阳,安昌河南山大桥如长虹卧波,罐头厂立交桥下绿草茵茵,西山立交桥上游人留连徜徉……
一环路的建成,构筑了绵阳现代化大都市的骨架,将贯穿东西的临园路与横跨南北的长虹大道连在一起,形成一个硕大的环形交通网络。
大桥飞架,通衢纵横。弹指流光,一代又一代绵阳人的付出,见证了绵阳振翅起飞的新征程。
(老照片均由绵阳档案馆提供)
新闻推荐
优秀课例展示现场(高中组)互联网+教育(本报记者蒲滔摄)名师名校长颁奖职业教育蓬勃发展艺术节目展演教育园区一角那时候,斗大...
绵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绵阳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