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区:全面加速“智”造业 崛起高质量发展增长极

绵阳日报 2019-09-06 02:58 大字

京东方产业园

创业服务中心全景图

长虹智能制造产业园

捷报频传。上半年,绵阳高新区交出了一份靓丽的答卷:实现高技术制造业产值224.9亿元、增长6.5%,占全市的67%;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1.9亿元、增长29.2%;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12.7亿元,占年度计划的73.9%;京东方已于7月15日正式量产;长虹智能制造产业园建设进度飞速向前,将于年底完成设备安装……

20余载的砥砺前行,绵阳高新区国民生产总值已突破340亿,区域综合实力不断攀升,成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全国科技服务体系示范园区、全国“十佳电子商务园区”、全省重点培育的2000亿园区。在全国2018年国家高新区评价中,综合排名第56位,特别是可持续发展能力排名全国第36位,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能力排名全国第60位,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能力排名全国第67……

带着这一组组数据,我们走进绵阳高新区,亲身感受那里的迅猛发展和可喜的变化,贴近观察到一个不断跨越的高新区,一个绿色发展的高新区,一个让创新活力竞相迸发的高新区。

惟高惟新构建“5+5+1”现代产业版图

经过20多年的发展,绵阳高新区作为国家级高新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成为了全市乃至全省创新要素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高新区的经济增长长期处于高位,在高位上实现跨越式增长绝非易事,如何让这块富集创新要素的区域实现更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提出了一套赶超发展路线图和时间表,试图通过合理产业布局及创新驱动实现跨越式增长。

“建设国家级高新区的初衷,就是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高新区管委会主任董泓介绍,高新区作为改革的“试验田”,理应扛起全市创新驱动的大旗。高新区聚焦高成长性初创企业,全力引进一批“瞪羚企业”、隐形冠军,加快帮助他们转化成为行业“独角兽”;聚焦现代金融、物流业、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加快招引一批大数据、物联网、5G、智能穿戴设备方面的高新技术企业,推动新技术与园区传统产业“嫁接”“催化”,助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确保高新区在新业态新模式的首战布局中抢得先机。

基于此,高新区实施工业大企业大集团培育“领航计划”,打造“千亿级企业领航、百亿级企业带动、十亿级企业支撑”的大企业大集团集群,培育一批制造业品牌和单项冠军企业,通过龙头企业的示范引领带动,形成专业园区集聚发展。

高新区正加快引进发展“5+5+1”现代产业,即:重点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产业、先进材料、智能制造、医药健康5大制造产业,着力建设以整车、关键零部件为核心的汽车产业园;以技术研发、生产、应用为特色的磁性材料产业园;重点打造长虹智能制造产业园,加快建设生物医药产业园。同时,聚焦生产生活功能需求,培育壮大现代服务业,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绿色发展、集约高效”的理念,不断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和能级,重点发展高技术服务业、电子商务、高端商贸、现代物流、会展旅游等5大现代服务业,积极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努力打造科技、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和谐发展的现代科技新城。

项目为本招大引强积聚产业新动能

在位于绵阳高新区的绵阳经纬达科技公司生产车间流水线上,工人们专注有序的完成着自己对应的工序,与此同时,为应对5G市场而建设的新生产线也正在紧张建设中。

该公司总经理助理徐荣全介绍称,“高新区帮助我们申请的建设‘5G’相关产品生产车间的500多万国家专项补助资金已经到位,车间的建设也在如火如荼进行,到2019年底我们的‘5G’产品投产上市后,企业发展将再上一个新台阶,年销售收入将达到10亿元。”

“项目是发展的命脉和根基,抓项目就是抓发展。全区上下要树牢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的理念,以更大决心、更高标准、更实举措、全力以赴大抓项目,抓大项目,推动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高新区主要负责人多次指出。

今年以来,高新区全面推进项目建设工作。

高新区实行重大项目“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名专员、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每个重大项目都有一名领导“挂帅”,一个指挥部“统领”,1名全职干部全方位、无缝隙地跟踪服务,提供项目签约履约、开工建设、投产达产“三位一体”的“保姆式”服务,全面推动跟踪项目早落地、签约项目早开工、开工项目早达产,为项目的引进、建设、投产等全过程提供“零距离”服务。

对新建项目,高新区聚集各部门力量,合力协调解决审批、用地、水电等制约项目开工的各个问题,尽可能缩减项目前期时间,确保区内18个省市重点项目全部按时序推进,京东方B11项目提前点亮,创造京东方业内项目建设最快速度。

对在建项目,高新区制定了项目建设季度任务,通过运用考核机制引导部门切实履行包联责任,全力以赴推进项目早竣工、早见效。

在紧抓现有项目建设的同时,高新区还结合辖区重点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民生提升、生态环境改善等重点工作,提前策划储备了一批“打基础、补短板、带动强、环境优”的项目,为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积蓄新动能。

2018年高新区签约了投资300亿元的产业新城(永兴旧城改造)项目、投资10亿元的四川诚帆科技模材生产等重大项目。全年共签约亿元以上项目19个、投资总额达428亿元,其中5亿元以上项目8个,100亿元以上项目1个。特别是在2019年投资促进大会上,绵阳高新区一口气推出15个千亿产业招商项目,4个“百亿”特色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内容涵盖光电显示、科技文化旅游、教育产业、物联网、智能制造、会展商务、金融科技等诸多方面。全区投资促进工作呈现出多点开花、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创新引领倾力打造“融创绵阳”示范品牌

推动高质量发展,重点是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创新这把“金钥匙”,将为转型升级跨越发展注入源头活水,作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新早已深深植入绵阳高新区的血液中。

作为绵阳科技城集中发展核心区域,绵阳加快建设西部现代化强市的排头兵,绵阳高新区以科技资源支撑特色载体建设为抓手,倾力打造多元、开放、融合的“双创”升级版--“融创绵阳”示范品牌。

“要积极培育发展新动能,加快打造‘融创绵阳’区域双创品牌,着力提升创业孵化、科技金融、成果转化等科技服务能力。要用好用活专项平台和人才,高标准推动技术创新,不断优化创新生态,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格局!”在年初召开的绵阳高新区2019年经济工作会议上,该区主要负责人的讲话掷地有声!

以创新思路为引领,以追赶超越为方向,不断完善创新创业体系,聚集创新资源要素。高新区迅速拟定并审议通过了《绵阳高新区“双创”升级示范园区项目实施方案》和《绵阳高新区支持打造特色载体推动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升级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科技资源支撑型)》《绵阳高新区创业孵化载体备案管理办法》等一系列配套文件,以尽快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新旧动能的转换。

抓创新就必须抓人才,人才是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要素和主导力量。对此,高新区把人才工作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来谋划和推进,继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积极实施重点人才工程项目,着力搭建人才发展平台,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高新区通过大力支持区内企业、载体培养人才,提高科研创新研究成果质量。区内首战孵化器已在全国5个省份18个城市中建立人才培育基地,定制化培养及输送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网赢孵化器与四川大学钦明书院合作成立“钦明儒商学院”,以儒商文化培养高端的创业人才和运营人才。此外,高新区还切实打造人才发展环境,通过修建人才公寓,对创业创新人员在户籍、子女入学、创业投资等方面给予便利,营造宽松自由、激励创新的科研环境,为打造“双创”升级版奠定重要基础。

在促进企业创新方面,高新区通过不断完善孵化载体和切实扶持企业创新的方式,促进企业创新发展。该区联合绵阳高等院所和科研企业,加快组建“绵阳航天产业发展联盟”,力争在无人机、航空动力等重点领域实现技术突破。截至目前,绵阳高新区已建成孵化载体15个,孵化面积达21万平方米,累计在孵企业1700多家;今年3月,高新区真金白银兑现2018年度科技创新产业扶持资金总额达31651.498万元。

以质为炬“四个一流”锻造优质营商环境

万物生息要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经济高质量发展更需要良好的营商环境。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营商环境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营商环境好,企业才能留得住、发展得好,招商引资才更有吸引力,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对营商环境,高新区管委会主任董泓是这样理解的。

近年来,高新区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再造行政权力和公共服务事项流程,扎实抓好市场政策引导,持续推动营商环境优化工作“多点开花”。今年,高新区更是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头号工程”,以“四个一流”着力破解体制机制不够健全,政策制定不够精准,行政审批不够高效等痛点、难点,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从解决群众需求、服务企业发展出发,全力打造优质高效营商环境。

一流政策环境,打造企业集聚“洼地”。高新区先后出台《绵阳高新区支持企业发展若干政策实施办法(试行》《绵阳高新区支持电子商务产业发展暂行办法》政策,按照“一企一策”思路,对区属企业按照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产业类别,从载体建设、科技金融、创新创业、人才引进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段精准扶持,推动企业快速上档升级。

同时,高新区全力用好用活绵阳市“民营经济33条”等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全面落实国家、省、市减税降费政策。2018年高新区共为各类企业退税2亿元,在绵阳市范围内位居第一。

一流政务环境,夯实产业发展“根基”。绵阳高新区持续完善政务服务机构功能设置,为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推动“证照分离”改革,对第一批全国推开的106项涉企行政审批事项,分别按照直接取消审批、审批改为备案、实行告知承诺、优化准入服务四种方式,着力破解“准入不准营”难题。大力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不断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

同时,绵阳高新区加快建设“一窗制”政务服务大厅,开展减证便民行动、不动产登记一窗受理等重点工作,全力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力争年内建成高新区电子政务服务平台,形成政务服务线上线下“一体化”格局,实现“最多跑一次”,全面提升行政效率和服务质量水平。去年以来,绵阳高新区实施“136工程”,通过压缩企业注册登记时限,实行企业登记小时办结制,将38个登记事项分别在1小时、3小时、6小时内办结。同时,扎实推进商事制度、“多证合一”“企业名称登记”等多项改革,推行工商注册全程电子化,实现个体工商户办照“审批服务零见面、纸质材料零提交、网上办理零距离”。

据了解,绵阳高新区通过简化市场准入和优质高效的政务服务,有效激发了高新区市场活力和创造力,市场主体快速增长。2018年,绵阳高新区新增市场主体4747户,总数达22431家,今年3月,高新区为区内16家企业兑现3.1亿元科技创新产业扶持资金,进一步助推企业发展壮大。

风正潮平,自当扬帆破浪;任重道远,更须策马加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高新区一直秉承的信念,我们有理由相信,高新区将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笃定前行。

供稿:高新区党群部

新闻推荐

践行“四力”讲好科技城创新发展好故事

□本报记者彭雪“绵阳作为中国唯一科技城,拥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担负着科技创新发展的国家使命,是我们众多媒体同仁向往的...

绵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绵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