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的美与情 读卜舒诗集《唱给西蜀的歌》
□严泽铣(绵阳)
读完卜舒诗集《唱给西蜀的歌》,我就想起大诗人艾青早年的一首诗《我爱这土地》:“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在这首诗里,艾青有一种“忧郁”的感情特色,这种“忧郁”是对灾难深重的祖国爱得深沉的感情流露,在艺术上是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因而格外动人。
卜舒,本名蒲三文,从小生长在大山深处,后来在军营里成长,转业来绵阳工作。因为他对西蜀大地爱得深沉,所以在笔下的山川河流,和风春雨,晚秋田野,小草山花,父老乡亲……总是那么生机勃勃;他把现实的美注入深沉的情,因而诗就格外感人。
诗之道在于美和情。所谓美,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美是客观事物本身的属性,这是美的本质。所谓情,金代诗人元好问在《摸鱼儿》词中写道“问人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家喻户晓的名句,背后有一个传奇故事:一雁被捕杀,另一雁居然“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借雁讲情,生动传神。“没有人是一座孤岛”,由于每个人都生而有异,景遇不同,诗歌创作也呈现多样化,这就是“诗无达诂”吧!卜舒的诗,在美与情方面作了可贵的探索。
首先,慧眼识美,动之以情。美是客观存在的形态,关键在慧眼识美,再动之以情,把现实美提升到艺术美,这是一个神奇的审美过程。卜舒观察细微,他对西蜀春夏秋冬四季之美。纵情歌唱。例如,在《绵州春雨》里写道“上下几千年……你汇成了溪流/你汇流成大江/它们奔腾向东”进而升华“入大海/为的是掀起骇浪惊涛”。在《精彩的夏夜》里,他看到充满生机的田野、壮丽繁华的街道、欢快的舞步、清澈的笑脸……进而唱道“美丽属于这个时代/奔放属于这个季节”。在《素描初秋》里,他描绘了一场秋雨后清凉,认为这是在发布丰收的信息,掀起人们久蕴的情丝。在《盛雪》里,他赞美道“你晶莹的渴求/凋零成蒙上细雨/悄然之中/你像春天一样掠过/让那苍苍的云鬓/遮住世人缭乱的双瞳/满眼尽是你的身形/你的希冀/在无声中/掷地成实/一切的一切都在失落的边缘上/如期而至……”这些歌唱,从美到情发自内心,而用的是诗的语言拨动人们情弦。
其次,追求哲理,融入禅意。卜舒是个热爱生活的人,对人、对事、对景很有悟性,善于用哲理去思考,又融入禅性,使诗空灵跳宕。例如,在《轮回》里,他写道:“季节慢慢地/慢慢地轮回/不轻意,悄然地全部变成过去/独自踌躇来回的春秋/默默数着从春天/流向夏季的哀伤”。欢乐也好,哀伤也罢,只能“数着”,这是自然规律,不可抗拒。在《故乡》里,“身在异乡的人/不管身在何处/你总是走不出/前面如火的红高粱/后面青青的包谷林”……这些诗句充满哲理。在《谁在听雨》里,“是哪个/那么清闲/抚弄着清清岁月/又是哪个/低语归去来兮/芸芸众生皆是缘/夜坐空门/秋风闪现是硕果/袅袅不绝一琴声”……真是“极乐”,彻悟禅宗,明心见性。
……诗的美和情,宛如一条深巷,幽静而神秘。
同时,拓宽题材,不改初心。卜舒是位退役军人,在《唱给西蜀的歌》里面,不改初心,放声歌唱《党旗颂》、《七一是个好日子》、《怎能忘记》、《十月》、《学习雷锋好榜样》、《中国梦,我的梦》……这些政治抒情诗,尽量避免概念化、标语化,而去追求形象化,诗意化,在美与情上发力。
回顾诗坛,自改革开放以来,起初一些人学习新现代主义表现手法,他们的作品被称为“朦胧诗”,多写人性和意识流。沉醉于自我表现,受到质疑;继而涌动起新现实主义诗潮,多写现实和草根,讲究美和情的和谐,被人点赞。卜舒的诗属于后一种写法。希望他继续坚守诗歌的优良传统,更上一层楼,把意境化为诗境,再次提高诗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邓娟)8月30日,市七届人大常委会第24次会议召开。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马华主持会议并讲话。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兴...
绵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绵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