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薯情结
□宋恕(绵阳)
小区旁边的市场门口有个卖烤红薯的小贩,大铁桶烧烤着,香味四溢,令人唾涎欲滴,我买了一块,禁不住边走边吃。那些对红薯的记忆,便带着千般滋味,自灵魂深处浮了出来。
小时候,我随母亲离开县城到偏远的小镇生活,母亲是小学的教师,我和小伙伴们常常沿着阡陌小路,到镇外裸露的田垄游玩,空气中弥漫着庄稼茬淡淡的甘甜和悠悠的清香,饥肠辘辘时,便地里掏些农民未挖尽的红薯,在地上挖个深坑,弄些柴火秸秆,点火烧烤,烧到一定火候,红薯外焦里软,香味扑鼻,等不及放凉便抓了起来,两只小手倒来倒去,嘴也吹嘘不已,烫疼了手,糊黑了嘴,全然不顾,大家雀跃欢呼……那份天真野趣,快乐幸福,现在的孩子是永远无法想象的。
我对红薯的偏爱,是对家乡思念的情结。我的老家在平武山区县,因为土质的关系,那里出产的红薯特别好吃,蒸出的红薯皮薄心实,红灿灿的,形如蛋黄,若以新鲜的玉米面煮成的红薯稀饭,黄澄澄,粘糊糊,香喷喷,无论是家底殷实的富裕人家,还是家境困难的贫穷小户,每到晚饭,一人一大碗,转着碗沿一圈圈大口吸溜,声音绕梁萦室,成为人间烟火中最令人忘怀的一道风情。
所有关于红薯的记忆中,最让人刻骨铭心的是“三年困难时期”,城里人每月限供的粮食,就搭配有红薯干。而在农村,红薯因为产量较高而国家粮库不能保存则成为农民的主食。我当时已经在江油一所乡镇中学教书,学校每周两天的劳动课,春季就是到附近的天宝山上种红薯,我学会了从垒厢、插藤、管理、翻藤、收获等种植红薯的全套技术,天宝山上学校有近千亩的土地,全都种上红薯,远远望去,苕厢鳞次栉比,绿意盎然,刹是好看。红薯收获,学校则上顿下顿,全食红薯,校园里飘浮着红薯的味道。红薯这个东西,刚吃还觉得甜丝丝的,一旦晋升到主食的地位,则味口泛酸,食欲大减,又觉得实在烦人,但难吃也罢,烦人也罢,还多亏了红薯,对无数中国人有活命之恩。
人生如白驹过隙,这些往事渐行渐远。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水稻、小麦逐年高产,中国人的饮食结构已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人们已不再是饥肠辘辘,红薯已逐渐从农田中退了出去。农户也还种一些红薯,只是为了自己尝鲜或出售,特别是近几年,营养学的专家们大力宣扬红薯的保健和药用功效,促使崇尚绿色食品的城里人对红薯的格外喜好,如今红薯已当做保健菜品,日渐回归餐桌。我只要碰上,总要买上一些。对红薯这种发自内心的感念之情,对我而言,既是一份乡愁,又是一份情怀。每当吃上它,心里总有不同的滋味,那些往事,已成为岁月的印证。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李春梅)“你们三个人,点三个菜、一个汤就够了。我们这儿的菜份量足,如果吃不完,可以提供打包盒带走。”8月7日,在铁...
绵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绵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