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余考古 解码绵阳“旧时光”

绵阳日报 2019-07-23 09:13 大字

□蒲丁午本报记者郭若雪实习生张熹

在讲台上,他是一名挥洒着青春与汗水,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优秀学子的最美教师;走出课堂,他是一名致力于发掘、保护绵阳历史文化的考古爱好者。他,就是2018年度最美绵阳人物陈友良。

学生、讲台、课本是陈友良最亲近的“朋友”。22年如一日的他,每天早上7点半,都会准时出现在办公室,为当天的课程做好充分准备。“数学这科,有部分同学学起来吃力,对于这部分同学,我不放弃他们,带他们跟

着大家一起走。”

走进乡村田野、探寻古迹、追溯绵阳的“旧时光”是陈友良最执着的兴趣。工作之余,陈友良喜欢去野外徒步,用相机拍下沿途所见的风景和古迹。回到家后,他就会在网络上发帖分享自己的出游见闻。起初,陈友良只是把自己写的帖子当作简单的笔记,但是在游仙区石马镇发现横山义渡遗址的经历,让他深感保护文物、记录历史的重要性。

一次偶然的探寻,让陈友良踏上了解密绵州历史之旅。2011年1月,西蜀网网友“华夏威风”告诉陈友良,游仙区石马镇横山村的河边有一处义渡遗址,于是陈友良便计划前往该地一探究竟。“每个人业余时间,都有自己的爱好,很多年前我就爱用照相机拍一拍风景,无意中发现了一块南宋年间的义渡石刻,我把它拍下来发在了网上,当时就有

一位福建的书法家,和我们绵阳本地的网友,在网上帮我解读。从此后慢慢喜欢了这方面的知识。”

后来,陈友良多次前往横山义渡遗址,又发现了渡口石梯、石槽、护栏,以及几处不同年代所凿的义渡碑记。他还对这些石刻上的文字进行梳理和翻译,其内容涉及该地义渡事业的发起、经营和规范等,弥足珍贵。“我们发现了800年前的古迹,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鼓励。同时我也从横山义渡中看到了古人的公益心,让我非常触动。我希望能够让今天的人们去了解古人是怎样去做公益事业的。”陈友良说。

作为一名业余考古爱好者,陈友良也深知自己的文史素养比不上专业的考古工作者,因此他不断学习,力求使自己的文章严谨可靠、少出错误。走近陈友良的书架,可以看到上面摆满了文史书籍:《绵阳市志》《绵

阳年鉴》《绵阳城乡建设志》《绵阳市文化艺术志》……陈友良的电脑中,也存放了大量方志和金石资料。在整理、翻译碑文的内容时,他就会仔细查阅这些资料,一丝不苟地进行考据。

在多年的考察中,陈友良的足迹几乎遍布绵州大地,探索到了不少鲜为人知的古迹:《古富乐山移文》石刻、塔子梁唐代石刻造像、龙门镇文海禅师墓塔石刻……而且,许多碑刻在旧有的文献中并无详细记载,陈友良做出的梳理和解读恰好弥补了不少空缺,对绵阳的文物保护和历史研究有着重大的意义。

陈友良说,这些石刻碑记往往被人们忽视,但是这些文物古迹却是实实在在的历史载体,它们能够真实反映一个地区、一个时代的历史变迁,从这些文物背后的历史中,我们也能够汲取到许多正能量。

新闻推荐

“绵阳造”马铃薯方便食品走进迪拜

本报讯(记者李灵越)日前,四川绵阳企业进出口联盟海外展示平台在迪拜长虹中东展示中心正式揭牌。依托联盟海外平台,绵阳本土企...

绵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绵阳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