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翁路医者仁心涪翁佳话传千年

绵阳晚报 2019-06-30 08:00 大字

翁虹路

今一环路东段一截就是曾经的涪翁路

翁虹路(原涪翁路)与一环路东段相交

今李杜祠内杜工部观打鱼处碑

李杜祠内的涪翁画像碑

南山公园郭玉读书台遗址

汤毓良记者曹雨婷文/图

郭玉为汉代名医,在涪县(今绵阳)学医期间,郭玉在古延贤山(今南山)苦读,留下郭玉读书台遗址。郭玉为涪翁徒孙,涪翁的故事在绵州流传甚广,千年来,绵阳的文人墨客不约而同落笔歌颂、向往涪翁的生活。

郭玉涪县延贤山求学

绵阳历史悠久,千年来这片土地孕育了众多文人墨客,也走出了不少极负盛名的奇才。在绵阳南山公园内,有一块“郭玉读书台遗址”石刻。绵州通汤毓良介绍,史料记载,郭玉为汉代名医,汉和帝时,郭玉任太医丞,对医学与心理学颇有研究,是当时最负盛名的医学家,也是古代的名医之一。在涪县(今绵阳)学医期间,郭玉在古延贤山(今南山)苦读,留下郭玉读书台遗址。

汉时,郭玉在民间治好了许多疑难病,被人称为神医。汉和帝知道后,为了考验郭玉神奇医术,命太监和官女在帷幕后各伸一手,请郭玉诊病。郭玉诊脉后对和帝说:“左阴右阳,脉有男女,是个异人。”和帝听后,佩服郭玉医术神奇。

“郭玉此人还流传下‘四难’的故事。”汤毓良说,郭玉对贫困百姓治病时尽心尽力,病症好得也快,但给达官贵人治病时却总是好不了。汉和帝得知后,心里也有些不快,就让一个生病的官员打扮成普通人找郭玉治病,郭玉“只施一针”病就好了。汉和帝得知后责问郭玉,而郭玉答复说,医理其实也是心理,达官贵人位高权重,他们对治病的医生不一定相信,而他们平时不注重休养身体,少锻炼,很难用药,体质恢复差,所以很难快速治愈。上述应答,就是郭玉提出的贵人疗疾“四难”,汉和帝听后,大为赞赏。

对郭玉入宫的经历,史书上仅有简单的记载,是在汉和帝(公元89—105年)时期担任太医丞,一直到去世。郭玉去世后,绵州后人在南山延贤堂,将郭玉作为乡贤祭祀。汤毓良说,在现存的志书中,有关延贤堂的记录都是只言片语,仅有“玉读书南山之延贤堂,祀乡贤”的记载,至于何时将郭玉作为乡贤祭祀,而延贤堂又是何时修建、何时被毁的,也不得而知。同时,地方志书中关于延贤堂的记载,也仅是指出所在方位,是在现在的绵阳南山公园内。

绵阳南山公园始建于1955年,1986年扩建。有老绵阳人回忆,公园里原有“郭玉读书处”遗址,也即古延贤堂所在的位置,是公园里的一大景观。在20世纪90年代,郭玉读书处废弃,一直没有修复。后来,在郭玉读书处立“郭玉读书台遗址”石刻。古迹不在,石刻也是新立的,但这足以让后人知道,郭玉曾在这里发奋读书,最终成为一代名医。

涪翁路与涪翁堰

郭玉年轻时,来到古涪县拜程高为师学习医术。郭玉在古延贤山的一间茅屋里发奋读书,特别是对涪翁的《针经》《诊脉法》两部医学著作研读得最为通透,得到了涪翁针砭之术的真传。

郭玉的师父程高师从涪翁。提到涪翁,想必许多绵阳人会联想到涪翁堰和涪翁路。涪翁堰始建于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取水安昌河。其进口于城西门外安昌河右岸,引水渠南向500米,突折而西向始成正式渠道,已有上百年历史。1952年,新开北河引水渠道工程,上起平政桥河口,下至人民公园排洪沟(现公园堆人造石山处),由此段起,利用排洪沟通过小西门外双桥(今广场侧门前)至碳码头入安昌河。由于大西门外漫水桥遇河水上涨影响交通,次年又从公园排洪沟分叉处转伍家石灰窑出口入安昌河,系明沟渠。后由于河床逐年上升,渠道不能上水故进水口只好上移。

而涪翁路与涪翁堰不在一处。涪翁路为1988年由市政公司建成,该路原是一条4米宽的土路,通往新华劳改农场。富乐山公园前大门以及围墙保坎建成后,该路是通往风景旅游区的必经之路。可通往李杜祠、渔父村、白云洞、富乐山、宋哲元墓、涪翁垂钓等地。今翁虹路和一环路东段一截就是曾经的涪翁路。

引无数文人落墨的神医涪翁

在现存的正史中,并没有关于涪翁的专传,涪翁的徒孙郭玉为官后才将其事迹传播开,并收入《后汉书·郭玉传》。据传,西汉末年动乱时期,一位老人从外地来到涪县避乱,在绵阳富乐山南面的芙蓉溪与涪江交汇处、今惠泽堰取水口的地方住了下来。没有人知道这个老人从哪里来,也不知道他的姓氏,只知道他长期在东津渡一带钓鱼,因此称他为涪翁。

绵阳自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置涪县,史志记载百姓者,涪翁当属第一人,但姓氏名谁都不清楚。有诗《游渔父村》道出了涪翁的来历:“白云深处碧溪流,渔父逍遥溪上头。世际周秦嫌逐鹿,身潜江渚伴浮鸥。桃源鸡犬名还在,柳浪纶竿事竞休。风景尽随烟水去,依稀新月旧时钩。”城东富乐山西麓,涪江老鹰滩东岸,游仙区沈家坝南端,惠泽堰进水口处东台地上,古有渔父村,为汉涪翁隐居处。《汉书·郭玉传》也有记载:“初有老父,不知何出,常钓于涪水,号称涪翁。翁乞食人间,见有病者,时下针石,应时而效。著《针经》《诊脉法》传于世。授弟子程高,高授郭玉,玉为汉和帝太医丞。”民国20年(1931年)绵阳县长袁钧在渔父村建“渔村新墅”,后由农民居住。

相传在涪翁当年垂钓的地方,有一块长约7米、宽约3米的巨石,颜色微黄,俗称为“黄斑石”。唐代宝应元年,大诗人杜甫暂居绵州,曾写下《观打鱼歌》两首,到明代时有人将诗雕刻在这块石头上。明代绵州进土高简写的《大石醉歌》,也雕刻在这里。宋嘉定初年,绵州通判杨叔兰到绵州后,听闻独钓涪江的涪翁事迹后,感叹岁月变迁,就邀约一帮文人雅土赋诗酌酒,相约以诗文“问涪”,而他就在此次留下《涪翁问》一作,怀念往昔的隐士,评价他“名实俱泯,与天同功”。清代时期《游渔父村》,则以感怀的语言,写出了涪翁来古涪县避乱的大致时间,以及涪翁逍遥而悠闲的心迹,但遗憾的是“风景尽随烟水去,依稀新月旧时钩”。

今李杜祠尚保存有汉涪翁像碑一块,书赞:“西汉中微,名贤放逐,有一父老,不知何出。钓隐涪江,针经著录,弟子程高,再传郭玉,矫矫清风,依依乔木,日汉翁,千秋尸祝”。涪翁去世后,人们将他隐居的地方称为渔父村,并将其列入乡贤,在南山十贤堂内,就祀有涪翁。南山十贤堂建在现在的南山下,明代绵州举人李梓于万历癸已年(1593年)写下《南山十贤堂记》,雕刻在山下江边大石上。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绵州文人吴朝品遵其父的遗愿,在富乐山下、芙蓉溪畔,修建李杜祠,在李杜祠旁重修春酣亭,亭内立涪翁像石碑,画像由绵州城守都司何贡三摹绘,而吴朝品还同时为此写了《涪翁诗》,并刻写出来。遗憾的是,春酣亭和涪翁像石碑不知何时被毁,但一张涪翁像的拓片被保存下来。现在人们在李杜祠内的看到的涪翁画像碑,就是根据拓片重新雕刻的。

新闻推荐

绵阳市2019年第二季度重大项目集中开工 开工项目74个总投资超过190亿元刘超宣布开工元方讲话马华张锦明出席付康主持

本报讯(记者李志豪)6月27日上午,绵阳市2019年第二季度重大项目集中开工,集中开工项目74个,总投资超过190亿元。市委书记刘超宣...

绵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绵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