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人路 仙人空留传奇在 自古皆有出川路

绵阳晚报 2019-06-23 08:00 大字

在仙人桥上,可看见远处的科学家公园雕塑

仙人桥远景

仙人大桥(据绵阳市城乡建设志)

仙人桥

仙人桥桥头

1992年绵阳街区图

仙人路

汤毓良记者曹雨婷文/图

据晋代葛洪《神仙传》记载,汉代云游天下的仙人李意期曾在游仙一带修炼,后人乃修游仙观以作纪念,游仙之名是以得之。游仙区有仙人桥、仙人路,这里的“仙人”便是李意期。仙人桥不仅被绵阳人赋予神话色彩,在清代涪江改道后一度成为蜀人出川的必经之地。

1

游仙之仙李意期

游仙区有仙人路、仙人桥,据《绵阳市城乡建设志》记载,仙人大桥位于川陕公路游仙路段汉平阳府君园北侧607米,横跨芙蓉溪仙沉路处。此桥系原502部队铁道兵学校在50年代架设的简易桥;1963年,朝阳机械厂在学校原址建厂,修建石条墩。仙人路则是1980年由五八科研所自建的水泥路。“这里的‘仙人’和‘游仙’之仙为同一人,叫李意期。”绵州通汤毓良介绍李意期其人,李意,字意期,一作李意其,《三国演义》中写作李意,其为传说中的仙人。据葛洪《神仙传》,其人为蜀郡(今四川成都)人。

据晋代葛洪《神仙传》记载,汉代云游天下的仙人李意期曾在游仙一带修炼,后人乃修游仙观以作纪念,游仙之名是以得之。葛洪《神仙传》记载过李意期故事:仙人李意其,蜀人也。传世见之,云是汉文帝时人。夷陵之战前,刘备曾向其人询问吉凶。

相传李意期西汉文帝时候出生,一直活到了东汉末年,快400岁。有人曾经向人们讲述四方郡国的奇闻异事,李意期便用土捏成了郡国宫殿的模型,还有街道上的人物,只是比实际的小了许多。忽然间模型消失不见了。葛洪笔下李意期能预知未来,好似神仙:“先主欲伐吴,遣人迎意其。意其到,先主礼敬之,问以吉凶。意其不答而求纸笔,画作兵马器仗数十纸已,便一一以手裂坏之,又画作一大人,掘地埋之,便径去。”说的便是刘备誓要伐吴,派人找来李意期,让他算算是凶是吉。李意期示意拿纸笔来,在纸上作画暗示不祥征兆,结果如李意期所料。还有一种说法是,李意期在城中的角落里凿一个石窟,居住在里面,冬夏两季都穿一件单衣,只喝酒、吃肉干和大枣。有时一两百天都不出来。

后来,李意期来到涪县修仙被人看见了,后人修了一座“游仙观”来纪念他。清代诗人何人鹤作品《游仙观》也曾提起李意期:意期仙迹剩云房,两度来游历上方。半岭松篁生晚籁,一川烟水湿斜阳。师潜白帝先知败,贼渡阴平早避藏。廊下一碑相对语,碧云无路远苍苍。

2

被洪水改变的绵州古驿道

“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洪水毁城之前,古驿道过绵州城出川,需要经饮马渡跨涪江,再过东津渡跨芙蓉溪,之后一路出川。”汤毓良介绍,绵州城是自古连通四川与中原地区的重要之地。在清代洪灾毁城后,绵州城三江环绕古人出川变得更加困难。

绵阳历史上水患改变了绵州城“闹市”的位置。据史志记载:“晋咸宁三年(227年)大水成灾。”《太平广记》载:“绵州城地沃禾丰,唯水是患。”《宋史本记》载:“宋孝宗淳熙十五年(公元1188年)绵州城水溢没田庐”。《元史本记》载:“元泰定二年(1325年)绵江中,水溢城廓。”直到清朝水患依旧,据《绵阳县志)记载:“自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以来的30年间,旧城区被洪水淹没达34次,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涪江暴涨洪水,冲东北城而过,冲毁绵州城东北半城,死者众。”从此,涪江改道,绵州城由涪江东岸变成涪江西岸。因此,古绵州城最先繁荣于富乐山下的芙蓉溪右岸,再逐步扩展到开元场平坝和两江交汇地。那时候开元场和现在的绵阳主城区是连成片的,而涪江是从古绵州的州城以北,在现在的东方红大桥上方经绵阳市人民医院右转,过拱桥商场至现在的百盛商场后的碳码头与安昌江汇流,再与芙蓉溪相汇于南山脚下。

古驿道跨渡三江过绵州,是在康熙三十一年之后。频发的洪灾毁了绵州州城,涪江改道,城址从原来的涪江东岸变到涪江西岸,由芙蓉溪和涪江环绕变成由涪江与安昌江环绕,州城的城址向西边转移,州城面积也大大萎缩,并以现在的正北街和大西街为主体形成了新的南北干道。古驿道过绵州从跨越涪江、芙蓉溪,变成跨渡安昌江、涪江、芙蓉溪三江。

涪江改道之前,古人经绵州出川,是经州城的东门到渔父村附近的东津渡过芙蓉溪。从唐代到清初时,古人过东津渡后沿着芙蓉溪东岸,从富乐山宝盖峰下富乐寺(富乐堂前身)前经过,再经仙人桥一带,继续北上。涪江改道后,古驿道跨渡三江则改从仙人桥经过,东津渡就日渐衰落。

3

古仙人桥重要的地理位置

据《绵阳市城乡建设志》记载,清嘉庆五年(1800年),知州刘印全为防御白莲教进逼绵州,沿涪江新河道西岸重新筑城,向旧城西北拓展。城设五门,在城内新建街区,城外在北门、小西门、大西门、南门建有街道。清代洪水毁城后,仙人桥为绵州古驿道上一个最重要的交通节点。而在此之前,古人经绵州出川,是从东津古渡至现在的李杜祠附近,沿芙蓉溪东岸、走富乐山下富乐寺一路北上的。

时过境迁,老仙人桥早已被淹没在芙蓉溪的水下。只有在水位下降之后,垮塌的石桥才会浮出水面。散乱的条石、残损的桥墩,这就是古仙人桥留给人们的记忆。“老仙人桥是古人北上出绵州的桥梁。”汤毓良翻阅地方志书,找到最早关于仙人桥的记载,有“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由前州牧王二南补修”的记录。由此可见,古仙人桥至少在清乾隆十九年前就已存在。

到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夏季,雨季洪水暴涨,将仙人桥的桥面冲毁,只留下桥墩基石。此后每年州里的差役们捐钱,在桥墩上“架木垒草”,以保证驿道的畅通,方便行人通过;遇到涨水的时候,便改用渡船往返。嘉庆三年(1798年),绵州州判刘廷枢觉得仙人桥的通行是个大问题,为图一劳永逸,就带头捐资重建石桥。志书记载,仙人桥原来很低,重建的时候抬高了五尺,长度增加了十九丈,并在外面修建了石护栏,在桥两头“添建坊表,以志古迹”。随着时间推移,仙人桥还是难以避免地出现损毁。石桥的石板风化裂缝,有的地方形成破洞,让过桥的人胆战心惊。同治年间,绵州知州文棨认为仙人桥是北上的要道,每天都有官员经过,也是商贩、行人往返的必经之路,于是“易新石弥其隙,既完且坚”,并写下了《培修仙人桥碑记》。

对仙人桥在古驿道中的位置,清代张邦伸《云栈纪程》中,记录了他在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经过绵州的线路中,专门写到了从滥泥铺下来后,过仙人桥再走七里就进人州城。清道光年间的两江总督陶澍的《蜀赣日记》中,他入川见闻的记录,也是经仙人桥进人绵州城的。1963年,朝阳机械厂在学校原址建厂,修建仙人大桥石条墩。到20世纪70年代末,下游新仙人桥建成通车,老桥逐渐废弃,最终被洪水冲毁。古桥不在,关于古桥的神话故事却口耳相传流传下许多,有人说古仙人桥是李意期作画成石,也有人说仙人桥又叫鲤鱼桥,细讲开来又是一段传奇故事。

新闻推荐

以一届更加精彩的科技博览盛会深化务实合作 携手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本报讯(记者李志豪裴玉松)5月21日,奥地利驻成都总领事馆确认,奥地利将担任第七届中国(绵阳)科技城国际科技博览会主宾国。为具...

绵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绵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