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路 因芙蓉扬名 古诗记述芙蓉千年兴衰
芙蓉桥
1992年绵阳街区图
芙蓉溪岸
富乐堂莲池梁光明摄于1998年(绵阳市城建档案馆)
富乐山、沈家坝、三江梁光明摄于2003年(绵阳市城建档案馆)
芙蓉路河堤
芙蓉路
汤毓良记者曹雨婷文/图
芙蓉溪,溪因花美而扬名,花生两岸而使溪美。关于芙蓉溪,有志书记载:“州东北二里,源自彰明迤逦百里,至州城东南入涪水,夹岸多芙蓉,故名。”古绵州人将花和溪两个美好的事物联系在一起,传承至今。
1芙蓉溪畔古迹众多
绵阳历史悠久,历史文化丰富,文物名胜众多。改革开放后,绵阳恢复建设了翠云廊风景名胜区,富乐山、子云亭风景名胜区及李杜祠、碧水寺等风景名胜点。
绵州通汤毓良介绍,历史上芙蓉溪畔的古迹众多,除了著名的富乐山公园、李杜祠,在东津古渡有渔父村。“城东富乐山西侧,涪江老鹰滩东岸,游仙区沈家坝南端,惠泽堰进水口处东台地上,古有渔父村,为汉涪翁隐居处。”汤毓良说,渔父村存“渔父泉”和渔父钓鱼处的“黄斑石”古迹,后黄斑石上刻唐杜甫《东津观打渔歌》二首。今李杜祠保存涪翁像碑一块。
提到渔父村不得不提惠泽堰,惠泽堰修建于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渠全长23公里,引芙蓉溪、涪江二水灌溉农田约7万亩。由于芙蓉溪改道,水位降低,为确保松垭、小枧沟和三台永明等地良田灌溉和人畜用水,改造河滩地,提供建设用地,修筑拦河堤坝是当务之急。惠泽堰的成功整治,既提高了防洪能力,确保了灌区生产、生活用水,又新增建设用地70余亩。
2溪岸植芙蓉溪上建桥
芙蓉溪,因古代两岸遍植芙蓉而得名。溪因花美而扬名,花生两岸而使溪美。古绵州人将花和溪两个美好的事物联系在一起,传承至今。关于芙蓉溪,则有志书记载:“州东北二里,源自彰明迤逦百里,至州城东南入涪水,夹岸多芙蓉,故名。”在清乾隆《直隶绵州志》第七卷“祥异”篇记载:“左绵有院曰水陆。频溪有石龟。凿制莫稽。每夕北斗见时视之,正在其首。虽斗柄星移,星影常照。芙蓉上游,其水通灵山。麓中有兽,状如驴。不时出游,或泳水中,或卧沙渚。每出,非旱则涝。见者亦不吉。”汤毓良告诉记者,芙蓉溪是绵州的母亲河之一,孕育了绵州文化,也留下了许多悬疑,这便是其中之一。
绵阳地处涪江、安昌河、芙蓉溪三水交汇处。旧日涪城,三面环水,出入城区,唯仗舟楫。据同治十二年(1873年)编的《直隶绵州志)记载,县境内有大小古桥87座,《绵阳县志〉记载,绵阳县有古桥112座。但因市政建设和公路建设的发展,剩下的古桥已为数不多。解放后,50年代建涪江铁桥;60年代建安昌河大桥、东方红大桥;70年代建南河索桥、南河大桥;改革开放后,又建起数座桥改善了城市交通状况。
上世纪80年代,为方便溪水两岸群众通行,芙蓉桥始建。汤毓良介绍,1976年,因城市总体规划,开元场芙蓉桥东岸是城市发展的主要新区之一,加之为促进芙蓉溪两岸经济发展,城建局牵头邀请地区交通局等单位投资、设计、修建芙蓉桥。芙蓉桥于1981年9月放线破土动工,耗时一年多竣工通车。建成后的芙蓉桥连接了两岸,不论是对交通还是经济都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1996年至1997年,芙蓉桥重建加宽。
在芙蓉溪上还有一座漫水桥,位于芙蓉溪下游,是由绵阳市建司预制厂建的一座钢筋混凝土翻水桥。1977年枯水期,市建司预制厂按交通部漫水桥标准图纸耗资9万元,建成5墩钢筋混凝土桥,桥长58米、宽4米,主桥18米引桥40米。“洪水期间,水浸桥面断绝交通,只可绕道经芙蓉溪大桥通行。”
“此外还有芙蓉二桥,也就是东津大桥。”上世纪90年代,随着绵阳城市的发展,芙蓉溪桥已不能满足当时游仙区的交通需求。芙蓉二桥桥址离河口约1.4公里,东岸接沈家坝富乐大道,西岸接开元场川陕国道,1993年9月22日动工,1995年4月15日竣工。在修建期间以及建成后的三年时间里,东津大桥一度被称为芙蓉二桥,直到1998年,绵阳市民政部门正式为其更名为东津大桥,一直沿用至今。
3诗中见千年“芙蓉”兴衰
富乐山是镶嵌在沈家坝的一颗明珠,据《绵阳市城乡建设志》记载,芙蓉路建于1951年,为乡间小路。1985年,芙蓉路改建为水泥路,由仙人桥到沈家坝;1961年,七七医院修芙蓉路一段土路,芙蓉路到疗养院一段;1980年,商校建芙蓉路二段,为水泥路。1981年,富乐山公园自建芙蓉路三段,该路段自芙蓉溪桥至富乐山北大门(靠针织厂),全长380米,路宽11米,车行道8米水泥混凝土路面。
富乐山位于城东2公里,原名旗山、东山,因“高广为众山之秀”又称第一山。这里留下的三国遗迹和名人轶事,更使山名远播。相传汉建安16年(公元211年)刘备人蜀,刘璋延至此山,望蜀之全胜,饮酒乐甚,刘备欢日:“富哉,今日之乐乎”。富乐山因而得名。随着历史的变迁,富乐山古建园林遗迹逐渐湮没,成为荒山。“1978年绵阳县城建局在山上征地64亩拟建芙蓉溪公园,1986年绵阳市人民政府公布富乐山为市级风景名胜区”。汤毓良介绍,1987年8月建委成立了“绵阳市风景园林建设办公室",对富乐山风景名胜区进行规划设计。
随着时光流转,兴衰变化的不只是富乐山。古时,芙蓉溪因两岸多木芙蓉树而得名,汤毓良认为,在古人的诗句中,也反映了芙蓉从繁盛到萧条的变化。过去芙蓉溪畔,芙蓉花盛开美不胜收。自古游人不断,留下了不少诗篇。宋时绵州知州唐庚留下“人间八月秋霜严,芙蓉溪上春酣酣”,写出宋代花事之盛;明代知州唐平扩建春酣亭,成为富乐山前一大景观,今有春酣亭复建在李杜祠;清代嘉庆九年知州彭锡珖写下“人生倏去复又来,载酒寻花花正开……春酣人渺亭址荒,芙蓉溪上水茫茫。”可见当时芙蓉花已呈萧条景象,到清同治元年知州文棨已是“不见芙蓉两岸红,一溪流水连碧空。可惜富乐山前寺,都付荒烟蔓草中。”晚清绵州进士陈湋的“可惜芙蓉千万树,无人补向锦城栽。”等到1900年,州人吴朝品《游芙蓉溪》诗只剩“溪边不见木芙蓉”。而今天,芙蓉溪边绿树成荫,岸畔鲜花明艳,成为一景。
如果你是老绵阳,熟悉绵阳的那些老街巷,欢迎来电来信提供线索。
电话:0816-2395666
投稿邮箱:davideng@163.com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安达福文/图)作为缓解园艺、高新区以及京东方项目等供水压力的园艺加压站建设项目,自开工以来备受关注,昨(13)日,记...
绵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绵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