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波不逝 风范永存 鲜为人知的清华大学绵阳分校
2019年3月13日下午,72岁的清华分校退休老员工符云志指着西南科技大学“清华楼”的两间窗户对记者说:“我在这两间办公室里工作了20余年。”
这幢石砌的“清华楼”是三线建设时期,清华大学在绵阳兴办分校时留下的建筑物。符云志说,时光虽已远去,但绵阳人没有忘记这段历史。今天,依然有人将这个地方叫做清华分校或201或651。
清华分校为何藏身绵阳
站在西南科技大学校史馆校园沙盘前,记者看到,清华大学绵阳分校只占今天校园全貌中的一个角。到今年,清华分校迁回北京已40周年了,如今这里已是西南科技大学,3万多名莘莘学子在这占地4000多亩的大学校园里读书成长。虽然校园老区内仍旧多为山坡地,但是道路畅通,梧桐等树木成林、一年四季都有樱花、紫薇等鲜花盛开。
1970年国庆节上午,符云志第一次来到清华大学绵阳分校时,看到的却是一片荒芜。那天,他和1400多名清华师生一道从北京开往绵阳的闷罐火车下来后,背着铺盖卷、洗漱用品,沿着1米多宽的机耕碎石路,步行两个多小时,终于来到了清华大学绵阳分校所在的青义灯塔公社。
符云志1965年8月入伍,1970年从中央警卫团转业到清华大学信控系人事组做管理工作。没过多久,信控系一半师生来绵阳参加三线建设,符云志是搬迁小组的负责人之一。从此,符云志留守绵阳直到2007年从西南科技大学保卫处退休。
“我们一来,就抢建教职工简易宿舍,也就是‘干打垒’房子,还有就是修食堂。”符云志说,为了建学校,清华分校每个师生都常去对面山上运石头,每次来回要一个多小时。即使到了后期,分校开始进行正常的科研教学工作后,每个教师也要轮流做基建工作。
符云志回忆,1965年,为了三线建设战备需要,中央决定,我国4所著名大学启动内迁。很快,时任清华大学校长的蒋南翔来四川绵阳,选定了龙山下涪江边的青义灯塔公社为校址。接着,建筑系8位老师带着两届毕业生来绵阳设计分校校舍。他们搭帐篷住在青义镇,每天步行到分校规划的山头画图、设计、计算。从1965年春天起,代号为651信箱的清华大学绵阳分校开始动工修建。1969年岁末,651工程更名为201信箱(清华大学绵阳分校信箱代号)。1970年春,清华大学无线电系的几百名教职员工,首批进入清华大学绵阳分校。
符云志说,在教室里,同学们坐在两米多长的木凳上,把两米多长的木板摆在砖块上当课桌。从1970年起,上千名工农兵大学生,先后走进了清华大学绵阳分校学习。
永不消逝的电波
当青毛石砌小楼墙面上“清华楼”三个大字映入眼帘时,敬重之情油然而生。记者看到,这里已于2018年下半年被绵阳市政府列为“绵阳市历史建筑”,“清华楼”如今是西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的行政办公楼。当年清华大学绵阳分校留下的教学楼、行政楼、食堂、学生宿舍楼、实训楼、露天放映场等13幢建筑物,都还在使用中,它们和“清华楼“一样,已被列入“绵阳市历史建筑”。
“因为种种原因,最初清华大学计划搬迁5个系来绵阳,最后真正搬来的只有无线电系的一部分。”符云志说,1973年,校园里还有一大片为预备建造教学楼而平整的空地,后来其他系不来了,空地就改为了水田。
符云志记得,当年清华大学绵阳分校从1970年开始招生,老师基本上都是50年代毕业的老清华大学毕业生,他们倾注了极大的心血来教学生。没有教材自己编,没有实验设备自己造,师资不够四处调。进工厂学工、到部队学军、下农村学农时,师生住一起,学生们睡上铺,老师们睡下铺。在艰苦的环境中,清华绵阳分校的师生,出了许多重要的科研成果,包括光通信机、川沪输气管道。在绵办学的那些年,清华大学绵阳分校培养出了1000多名优秀人才,我国第一个激光测距仪、第一套数字通信系统等许多一流的科研成果也诞生于这里。“清华楼”前立着一块纪念这段历史的石碑,是2009年清华大学绵阳分校校友所立,上面刻的字是“涪水激,自强不息。蜀地坤,厚德载物“,似乎在无声地述说那段办学的辉煌历史。
符云志回忆,这些年来,有不少老校友返回清华楼前怀旧,给同学们讲他们当年在这里边读书边建校的往事。现在的西科大学子在当年清华分校学长们曾经学习过的教室里读书,在他们曾经就餐的食堂里吃饭,只是现在食堂饭菜十分丰盛,食堂也更多了。而当年的食堂只有一个,学生每月32斤粮,教职员工每月25斤粮,其中搭配两斤豌豆,黄豆、胡豆各一斤,外加一斤红苕干。
1979年初,清华绵阳分校接到了总校文件通知,批准分校迁回北京。同年,四川建筑材料工业学院搬来清华分校校址办学,现在发展为西南科技大学。剩下近200个本来就是四川人的清华大学分校教职工选择留在绵阳,符云志也成为留下的一员,后来并入到西南科技大学直到退休。本报特约记者 田明霞
新闻推荐
消费质量报讯(勾玉颖记者何小林)近日,绵阳市游仙区食药工质局亮剑“保健”市场乱象,营造“百日行动”浓厚氛围,维护消费合法权...
绵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绵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