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咂古韵 领略乡愁
俯瞰曾家垭村
马鞍寺乐楼
敬老院
紫荆古祠堂
近日,记者前往绵阳市游仙区刘家镇曾家垭村采访,只见村内马鞍青山环绕,魏刘河和柏林河穿村而过,广袤良田上,绿意盎然,油菜花盛开。2019年春节前才修好的入户公路,把一处处民居连接在一起。“曾家垭村最早形成于唐代,村内有马鞍古寺、古乐楼、紫荆古祠堂,古墓、古树、古道、古民居等。”曾家垭村村支书王科明自豪地说,前不久,曾家垭村入选“四川最美古村落”,绵阳市仅此一个村,村里现有20多公里村社道,全部进村入户,村里在全镇率先通电、通有线电视和移动通信。村里400多户人家在此宁静地安居乐业,处处小桥流水人家,处处古韵悠然,处处乡愁宛然。
□本报记者田明霞文/图
信义无价家宅书院变“国保”寺庙
跟随着王科明的脚步,记者走进了曾家垭村马鞍寺。守寺人陆利敏说,马鞍寺于2013年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了保护寺庙里的古壁画、古碑刻、古树等古建筑,庙里禁止了烧香。只见寺庙内的古壁画作画技法高超,用笔生动细腻而很有喜感。记者看到,马鞍寺前有魏刘河绕过,后有马鞍山环抱,重峦叠嶂,山上森林茂密,柏树成荫。川陕“茶盐古道”“金牛古道”绕寺而过。2008年“5·12”地震后,国家拨款对马鞍寺进行了抢救性的修旧复旧。
说起马鞍寺的历史,陆利敏如数家珍:马鞍寺内有一尊全紫檀雕刻的文昌菩萨雕塑,十分珍贵,而文昌帝君在传说中就是司掌文化之神。马鞍寺的最早修建人是明代的汪东洋,传说他高中进士后身居高位,奢靡浮躁,做了背信弃义之事。汪东洋后来仕途受挫,悔不当初,返乡曾家垭村在府邸办学院,培养贤良,广施仁德,转变成为贤良之士,并把信义作为家训传于子孙。马鞍寺也是清朝绵州第一进士叶上林幼年求学之所。叶上林于清嘉庆年间到马鞍寺开馆授课,为乡民“诉历史、赞庙貌、颂功果、开风化、育贤良”,可谓绵州大贤。叶上林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考中进士,病逝后,家人护送其棺椁沿蜀道返乡。
《绵阳县志》记载,马鞍寺始建于明代洪武建文年间,距今已有600余年历史,是明朝进士、山东按察使汪东洋的府第,又名“府泽园”。汪家家道中落后改建为庙宇,后改名为“天鹿山”龙桥书院。马鞍寺毁于明末兵燹,清康熙、乾隆、道光年间陆续原址重建。马鞍寺古时曾被列入绵州八景之一。特别是马鞍寺前,清同治年间建成的乐楼古朴典雅,壁头保留大量民间壁画和戏班题记,是绵阳市乃至四川省保留最完整的清代戏楼之一,也是演绎中华佛教道教教化民众的场所。该乐楼为歇山顶穿斗结构,一楼宽敞,楼台飞檐翘角,上面站着唐僧骑白马,弹琴唱歌,甩水袖的塑像小人,十分有趣。乐楼至今仍用于村民举行民俗表演节庆活动等。
孝老爱亲小山村焕发勃勃生机
当天,村民正在举办庙会祈福民俗活
动,王科明说:村里现有1405人,12个村民小组,1600多亩良田,大多依靠留守在家的两三百个老年人耕耘。为了给老年人提供文化活动场所,村里专门在马鞍寺旁修建了颇具古意的敬老院和老年活动中心。
王科明说,上个世纪中叶,马鞍寺也曾是刘家镇的敬老院,在此居住的老人们用铺盖被单作掩护,才让马鞍寺里一些珍贵文物免遭破坏。走进新建的刘家镇敬老院,阳光尚好,老人们有的在院里闲聊,有的在伺弄蔬菜庄稼,满目祥和。
据民间传说和史料记载,曾家垭村成型建于东汉末年。清朝康熙前半叶湖广填四川年间大量移民进入。后因曾姓人居多,且三面环山,被人称曾家垭村。解放初期为前锋公社,后辖与刘家镇。1964年在以曾家垭村为中心的区域修建村部,兴办面厂、打米厂、药店和学校。1985年包产到户后,重新在曾家垭村附近选址重建村部。2016年,曾家垭村被住建部等7部委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目前曾家垭村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已编制完成。
王科明说,曾家垭村的孝老文化源远流长,作为马鞍寺“五绝”之一的“母子连心”树就是见证之一。马鞍寺内那棵有400多年的香樟树根须上,又长出一株与老树相并肩相依存的小树,小树用自己的枝叶为已死去的老树遮风挡雨,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当地村民常在树前为自己的父母祈福,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在马鞍寺壁画中,绘有叶上林携母避难,犹倚石读书不辍,以慰望子成龙的老母亲的故事。曾家垭村目前已有投资者相中,要在此投资兴办桑梓禅缘山湾农庄,把孝道文化植入康养项目中。
团结守信古老村院传良好家风
记者在曾家垭村里转悠,看到村里坡上乔木林立,灌木丛生,一些古墓掩映在山坡上的灌木草丛中,那些墓碑墓石也是雕龙画凤,让人颇感历史沧桑。特别是那邹氏古墓建于宋代末年,是邹氏家族的墓群,该墓群多采用条石,雕刻有龙、凤、狮子等图案和文字,栩栩如生。
王科明说,曾家垭村民很重视家族传承,其中有贾、田家两个祠堂,其中的贾家书院后来改为村小。而曾家垭民居选址重视顺应自然,住居地星罗棋布,多近农田,便于耕作,方式布局,有不少是单门独户,与周围竹木树林、院坝等形成一个单元体,有的三五户形成一个较大的院落组团,和谐统一。
走进曾家垭村10组的田家院落里,映入眼帘的紫荆堂作为民间祠堂,经翻修后现还保留有清代的石刻记。70岁的田家上门女婿何大富正割了猪草回到院里。何大富打开紫荆堂门锁,推门而入,目之所及的是田家列祖列宗的牌位,被香火祭拜着。从祠堂里陈列的书画作品及碑刻等可以得知,田家祖先追根溯源是从明代洪武年间就从湖广迁入此地曾家垭村。
何大富说,紫荆祠堂是清代所建,约120平方米。他在此守护紫荆堂已经有20多年了。田家后人基本每年清明都要从四面八方来此祭拜祖宗。相传,曾家垭村田氏庭院前有一株高大紫荆树,每年花开红似火,鲜艳夺目,独领风骚,更为家庭增添无限欢快喜悦。传说老祖宗希望,一大家人要像庭院紫荆花一样,兴旺昌盛,树不死,不准分家。其中的儿媳郭氏想分家单过,每日使女仆将洗脸的热水泼树根,紫荆树枯萎了。事件曝光后,为严肃家风,郭氏被休。后来紫荆树慢慢又枝叶茂盛,复活如初。经过此事,紫荆树成了家和象征,田家祠堂也被称为“紫荆堂”。
在马鞍寺房屋的主梁上也写有工匠姓名和住址,以为其建筑质量终身负责,也承载着厚重的信义乡土文化。如今,当地正以“契约精神”为抓手,夯实信义文化的建设。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郭若雪袁媛李灵越赵烨)营商环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新鲜氧气,绵阳市优化营商环境35条无疑将给企业发展注入更多生机...
绵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绵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