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建于清初的古老四合院

绵阳日报 2019-02-17 07:30 大字

党家大院

过道

内景

牌匾

保护牌

窗棂

丰谷镇是绵阳市历史悠久的古镇,现在镇上仍然保存着大量的古老建筑。其中,丰谷镇东街上的老建筑保存相对完整,一些老房屋在2017年入选绵阳首批历史建筑名录。近日,记者继续绵阳历史建筑探寻之旅,来到了丰谷镇东街22号——党家大院,为读者介绍这个充满市民烟火气息的古老四合院。

□本报记者郑金容文/图

几户人家合住在老院子里

走在丰谷镇街上,除了能闻到四处飘荡的丰谷酒香外,还会在一群群钢筋水泥的建筑中看到一些充满年代感的青瓦四合院,尤其是东街上的党家大院、邹家大院、梁家烧房,年代久远的古朴之风会让人产生穿越感。

初春的一个午后,记者走进党家大院,穿过一个五、六米长的小过道,往里走,就是党家大院的四合院。刚吃过午饭,住在院内的刘召平在露天的水池边洗碗,78岁的张群芳陪着1岁多的重孙玩耍,院子里还有几人在晒太阳,有说有笑地玩乐着。阳光照射进四合院,让院里多了份浓浓暖意。小青瓦的四合院看起来有些破旧,除了三间屋里有人居住外,其余都空置着。院子里两株高大的香樟树已经有了春意,高大的枝干将四合院衬托得越发小巧。

“香樟树2008年才种下,10多年间就长成了大树。”张群芳告诉记者,因为树长得太快,地下的树根延伸到屋里,把地都撑破了。

“四合院里目前住了三户人家,房子都是从党家后人手中买下来的,我是上个世纪90年代买的房子。”刘召平说,当时房子已经很破旧了,为了更好地居住,他花钱装修了一下。“院子里已经没有党家后代人住了,最多过年回来祭拜一下,其余时间党家的人很少回来。整个四合院就一间屋子是党家的,但自从党家老太太去世后,这间屋也空置了。”

在刘召平的带领下,记者走进了空置已久的房屋。只见屋内瓦砾破碎,墙面斑驳破落,太阳光从屋顶斜射下来,照耀出满屋的灰尘。屋里唯一醒目的就是墙上的那两方牌匾,上面写着“学道爱人”、“有寿必庆”八个大字,醒目的墨迹与破旧的房屋形成鲜明对比。

曾经热闹的古镇老街

作为丰谷镇上极具代表性的老街,东街是古镇上保存较完整的街道。据郭开聪的《古镇·丰谷井》一书记载,东街长200米,宽5米,东西走向,街内有“四义楼茶社”和一些小旅店,供人食宿。有刘家、冯家和杨孔招的水丝烟铺,街口有灵官楼,十字路口有尚钱铺、文家染坊、香蜡纸钱铺、生姜市场等等,这些记录也证明着东街曾经的热闹繁荣。

记者了解到,丰谷镇位于涪江沿岸,丰谷码头自东门起到北门约3000米的水岸都是泊位,水路上达平武下至重庆,整个涪江水上的运输船只,上下时间晚了都会在岸边停歇,最多时有百艘船只。因为旧时的航运繁盛,丰谷镇非常繁华热闹,茶馆、食店、酒店、赌场更是生意兴隆,而紧挨着涪江边的东街,自是一番热闹无二的景致。

这份“热闹”仍然存在于张群芳的记忆中。作为土生土长的丰谷井人,她曾经见证过丰谷航运的繁盛,也感受过丰谷镇东街的热闹。

“以前丰谷镇各个主要街道都很闹热,尤其是逢场天,有很多人来赶场,因为东街上商店多,来买东西的人也多,特别拥挤。”张群芳回忆道,党家就是街上做生意的,也是比较富裕的人家。后来党家人离开了院子,张群芳跟着女儿住进了院子里,一住就住了20多年,年纪越来越大,东街却越来越安静了。“2008年之前,东街上还是很热闹的,后来邻里街坊都陆续搬走,剩下来的人就少了。”没事的时候,老人就坐在院子里耍,她还在院子里种了一些菜,来打发闲散的时间。

保存下来最大的四合院

始建于隋朝年间的丰谷古镇,经过历朝历代的发展,到现在主要遗存有“两街四巷数宅院、一井一坊一码头、四庙一教多民俗”。镇上的古建筑大多是青瓦屋顶、穿斗抬梁结构、封火墙,属于典型的川西北民居,党家大院就是其中的代表性建筑。

据资料记载,东街上的党家大院修建于清朝康熙年间,砖木结构,是丰谷镇上目前保存下来最大的四合院。2017年,《绵阳市第一批申报历史建筑名录》出炉,绵阳市17处建筑被列为绵阳首批历史建筑,党家大院成功入选,和它一起入选的还有同一条街道上的梁家烧房、邹家大院。目前“绵阳市历史建筑”的牌子已经挂在了院子的墙面上,丰谷镇也正在制定保护规划,探索在保护好历史古建筑的基础上,如何更好地发挥历史古建筑的作用。

虽然院子里仍有居民居住,但建筑大多都十分破旧,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对于居住在里面的张群芳、刘召平他们来说也希望相关部门能尽早采取措施保护这些老房子。

新闻推荐

让母婴室成为公共场所“标配”

本报讯(记者安达福)近年来,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落地,“婴儿潮”带来不少新问题,尤其是公共场所母婴设施一度成为焦点。昨(14...

绵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绵阳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