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进人民福祉 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绵阳日报 2019-02-15 07:30 大字

□本报记者文宇

悠悠万事,民生为重。回首往昔,民生改善已成为绵阳市经济社会发展中最为耀眼的亮点;眼观未来,如何大力推进民生实事,让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两会期间,代表委员情系百姓,围绕“民生”二字展开热议。

焦点话题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政府工作的不懈追求,让全市人民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全力办好民生实事,坚持把稳就业摆在突出位置,加强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服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4.7万人,使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做好退役军人管理服务工作;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及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加强社会救助,适时提高最低生活保障和特困人员供养标准,织牢基本民生保障网,使困难群众心里有温暖、生活有奔头。

精彩回放

2018年,绵阳市实施省、市级十大类民生项目共152个小项,其中,省级项目(含19件民生实事)共91个小项,市级项目共61个小项。截至去年底,已全面完成或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省、市级民生项目共投入财政资金82.17亿元,占计划的162.58%。

去年,绵阳市加大社会保障力度,发放低保资金5.46亿元,保障城乡低保对象255.9万人次;支出救助资金8300万元,临时救助因病、因灾人员1.1万人次。深化法律援助,办理法律援助案件4859件。积极推进便民服务设施建设,中心城区新增公共停车位866个,新增电动汽车充电桩152套,新建改建公厕164座。

代表委员热议

民生改善需要持久动力,更需要从一点一滴小事做起

李树林代表把目光对准了全民健身投入。他认为,目前,绵阳在体育健身设施、体育健身活动、体育健身赛事等方面还存在着主体不明、投入不够、设施不足、活动较少等问题亟需解决。

“要进一步强化政府在公共体育投入中的主体责任,全面形成政府全民健身经费投入逐年递增机制。”李树林认为,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全民健身领导体制机制是当务之急,还要积极构筑支撑全民健身工作的“四梁八柱”,加速全民健身与群众生活的“化学反应”,积极探索社会化、市场化的多元主体办赛模式,不断丰富广大群众的体育健身赛事活动。

身体强,素质也应强。张珍委员提出了提高公民人文素养的建议。她表示,全市的图书馆、博物馆、文化古迹、风景名胜区都可酌情定期免除门票;各地各单位可持续开展宣传提升人文素养的讲座、公益课、互动活动;创办更多可促进公民提升自我人文素养的活动。

把更多注意力放到社会管理上,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公共服务上

作为政府,应该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到社会管理上,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公共服务上,把更多的财力倾斜到改善民生上,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多享改革发展成果。

徐婷代表非常关注城市流浪动物管理。她建议,应下大力气加强治理,制定和完善与现阶段绵阳文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城市宠物管理条例,积极探索建立政府层面的流浪动物管理中心。

在张晓丰、王超等委员看来,支持中心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建设就是支持绵阳的未来。他们建议,加强对涪城区义务教育学校建设的指导支持,同时,将已经规划为城市义务教育学校和公办幼儿园的建设用地移交涪城区。此外,将市级部门搬迁后闲置的办公场地用于改建或新建公办幼儿园等,创造更多更好的学习条件。

新闻推荐

希望加强电动车管理

本报讯(记者安达福)绵阳市两会期间,会场内代表委员积极建言献策,会场外市民也通过多种途径了解两会,关注实时动态。昨(13)日,记者...

绵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绵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