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不断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
13日,出席市政协七届四次会议的委员在分组讨论会上积极建言献策(本报记者蒲滔摄)
□本报记者安达福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为解决“三农”问题绘就了新蓝图。站在新的起点,绵阳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潮中,如何完成这一时代课题?这成为两会期间代表和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焦点话题
在绵阳市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部署中,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及大力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成为重中之重。
精彩回放
自绵阳市启动乡村振兴“八大行动”以来,一幅美丽乡村新画卷在绵州大地徐徐展开。去年以来,绵阳市建成县乡道478公里、村道1112公里;新建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137个;新增省级“四好村”115个;新建幸福美丽新村300个、总数达到2312个。同时,新建改建现代经济作物产业标准化基地11.8万亩,新增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区12个,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101元、增长9.1%;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市比重78.1%,各地乡村呈现欣欣向荣的良好局面。
代表委员热议
产业融合发展激发发展新活力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部署,并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总要求。如果说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前提和基础,那么,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则是通往产业兴旺的必由之路。
在蒲永见委员看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恰恰是当前绵阳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最大困难和瓶颈。“目前,绵阳市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存在产业结构不平衡、科技创新薄弱以及名优品牌缺乏,竞争力不强等问题。”蒲永见告诉记者,为了助推产业融合发展,他认为应该从资源上突破,使资源变为资本;从规划上突破,使分散变融合;从政策上突破,使村民变股民;从人才上突破,使人力变人才;从营销上突破,使产品变商品。
关于促进产业融合方面,汪晓艳代表则认为要因地制宜提升农业产值和效益,结合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现代农业发展方式,全面推行民宿经济、乡村旅游、农产品深加工、康养休闲等新产业新业态,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着力打造乡村振兴产业示范园,重点建设一批“田园综合体”。
建设特色小镇助力乡村振兴
特色小镇正在成为区城经济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生态文明建设、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乡村振兴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们应该借着这次乡村振兴发展机遇,打造一批小而特、小而精、小而美的创意小镇、旅游小镇、精品乡村,加快建设全域‘大景区、大产业园’。”汪晓艳代表告诉记者,在推进乡村建设中,一定要符合乡村实际,努力呈现原生的田园风光、原真的乡土人情、原味的历史质感。
高红梅、涂龙以及王伟等委员则认为,特色小镇最根本的就是要突出其独一无二的“特色”元素。各地在建设特色小镇中要强化规划引领,引进高水平规划设计单位,加强产业规划、建设规划及其他专项规划编制。同时,有机融合产业发展、生态保护和社区服务等功能,从产业转型升级中延伸旅游和文化功能,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围绕1-2个特色产业,整合集聚培育行业“单打冠军”。
新闻推荐
凝聚广泛共识,献策追赶超越。12日下午,长虹技术中心和长虹商贸中心会议厅,政协绵阳市第七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联组讨论现场气...
绵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绵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