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沉睡资源”走出富民强农新路子

绵阳日报 2018-12-25 07:48 大字

□王长兵本报记者李灵越

改革开放40年,绵阳市农业农村工作阔步向前,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农业生产、农村面貌、农民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年前三季度,第一产业增加值达231.6亿元、增长3.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172元、同比增长9.3%。在绵州大地希望的田野上,现代农业雏形已显。

改革没有休止符,农村的发展也没有休止符。当前,绵阳农业大而不强的问题依旧存在,全市三农战线将紧紧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强工作统筹、突出改革重点、加大落实力度,坚持不懈推进农村改革和制度创新,不断为乡村振兴提供新动能。

深化产权制度改革盘活农村“沉睡资源”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对现有农村社会生产关系的重大调整。近年来,绵阳市不断解开禁锢“三农”的“粗绳”,盘活农村“沉睡资源”。

为最大力度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去年,绵阳市确定农村集体资产确权、登记、颁证和农村产权交易服务平台等4个基础类改革项目,土地股份合作制试点等30个创新类改革项目,作为全市农村改革的重头戏,由县(市、区)委书记挂牌推进。目前,全市共流转承包耕地155.8万亩;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村组1047个,分红2503.18万元;农村产权交易服务平台覆盖率达到100%。

深化改革,永不停步。市委农工委主任陈伟表示:“下阶段,我们将着力构建城乡融合发展、要素双向合理流动的体制机制新格局,推进农村资产资源‘三权分置’,继续开展集体资产清产核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界定等工作,加快推进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力争到2020年,基本建立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现代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探索适应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的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机制,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深化金融改革创新破解农村“融资难”

40年过去,眺望绵阳农村,印象中的泥巴路、土坯房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整齐划一的巷道、宽敞明亮的安居富民房……农民幸福感满满。

绵阳市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如今,在绵阳,一个个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乡村经济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振兴乡村,既要守住‘乡愁’,又要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美。”陈伟告诉记者,下一阶段,绵阳市将巩固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在推进适度规模发展的同时,切实保护小农户利益,引导小农户参与现代农业发展,分享产业增值效益。并且,推进坝区和浅丘较多地区大力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打造休闲农业和特色产业带,集中要素推动现代农业园区发展。

“发展离不开真金白银。”市委农工委副主任何晓东表示,绵阳市将健全投入机制,通过推广财政资金补助改担保、补助改基金、补助改贴息、补助改股份、补助改购买服务等“五补五改”模式,推动财政资金由一次性投入向可持续、滚动式发展转变;健全符合农业农村特点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探索创新金融下乡机制,加快发展农村普惠金融,稳妥开展农村产权抵押融资、土地流转收益保证贷款等业务,完善特色农业保险的赔付机制。同时,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坚决将农村改革进行到底。

新闻推荐

线上线下互动 仙海区开展国家宪法日系列活动

本报讯(文东曾云)近日,仙海区多部门联合以“尊崇宪法、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运用宪法”为主题,线上线下结合开展丰...

绵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绵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