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家巷:晚清绵州名士孙桐生居处
昔日孙家巷旁的绵阳影剧院如今变身绵州大剧院记者胥江摄
1972年7月27日,歌剧《日夜饭店》在绵阳地区川剧团(现绵州大剧院)演出。(邱平邦摄)
1954年绵阳城关示意图标注的孙家巷
1977年版绵阳市街区图,图中红圈处为孙家巷
孙家巷,在绵阳人心目中很有名气哦记者胥江摄
孙家巷的小吃与紧挨的马家巷小吃一样有名记者胥江摄
汤毓良记者曹雨婷
红星街西侧的一条小巷,曾经是晚清绵州名士孙桐生居处。孙桐生晚年辞官回到绵州,变卖家产支持地方教育。他热心于《红楼梦》研究,热衷古籍收藏,如今绵阳市图书馆还馆藏有他的后人捐赠的孙桐生书信手札、个人藏书等,被称为绵阳图书馆镇馆之宝。
孙桐生居处在今天被叫做“孙家巷”,成为了绵阳市区的一条繁华的商业街道。
孙家花园与绵阳孙氏家族
在绵阳城区绵州大剧院北侧,有一条只剩半边的街巷,名叫孙家巷。孙家巷的名称取之于晚清名士孙桐生的姓氏。
据“绵州通”汤毓良老先生介绍,孙家的祖上,是在明代时从上海迁来绵州的。地方史料记载,孙桐生的先祖最初是世代生活在松江(上海),在明代洪武年间,一个叫孙道迪的人以行伍身份“戍蜀到葭萌”(今广元昭化),分屯绵州,随即加入了绵州户籍,并在这里安家,孙氏家族从此扎根繁衍在绵州土地。
明绵州进士高第曾经对绵州孙氏家族有过详细记载。当时,高第与绵州孙氏第五代孙翁交情不错,听说孙翁得知母亲的墓地荒芜,干脆在墓前修建小屋守墓的事情后,专门前去拜访,写下《高第泉山阡记》,在文中记录了孙家进入绵州的脉络,“道迪生鉴,鉴生本洪,本洪生鹏,鹏生翁、万钟与万镒。”据《绵阳市城乡建设志》记载,第五代孙孙续从贵州按察司副使任上
退职回乡,在御营坝购置田产,人称“孙家花园”。
在明末时,受战乱影响,绵州孙氏家族还一度外迁避乱。那时候,绵州孙氏第十代孙履通为了躲避战乱,携家带口“避于西秦之岷”。“直到清康熙二年(1663),孙氏家族才返回绵州。”在外颠沛流离二十余载,孙氏家族回到绵州,等到道光四年(1824),孙桐生的出生再次光耀了孙氏家族门楣。
晚清绵州名士孙桐生
孙桐生为孙氏家族第十六代孙,字筱峰,“十三四岁能作诗文,十六岁应州试科考”。清咸丰二年(1852)中进土后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孙桐生中进士,其父及兄长也因此受到敕封。清同治四年(1865),孙桐生授任湖南常德府桃源县知县,后来捐升知府,先后任永州府事、郴州知府。清光绪七年(1881),孙桐生卸任后回到绵州。
“对孙桐生卸任的原因,地方志书中并没有记载。”汤毓良说,有研究者认为,因公务之余热衷于写作、刊刻书稿,让他感到疲惫不堪,加之官场腐败,以至于在为官16年后就辞官卸任回到绵州。孙桐生的回归影响了绵州学风数年。时绵州州城治经书院(今南街小学)开办,孙桐生应时任绵州知州刘南的邀请,出任绵州治经书院主讲。为了支持办学,孙桐生变卖家产,设讲堂、书斋、礼堂、藏书楼、宿舍、厨房等数十间,潜心治学授课育人。后人称,“学徒麟萃,自与及门切究古学数年,左绵学风为之丕变”。
“孙桐生的另一大贡献,就是在红学研究上取得的成就。”汤毓良介绍,孙桐生对“红学”的研究,始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当时,在湖南任上的孙桐生,从京城藏书家刘铨福手中得到《妙复轩评<石头记>》手抄本后,就被吸引住了,遂逐页整理,反复研究,耗时五年时间,集资刊印传播。《妙复轩评<石头记>》刊印出版后,在世间广为传播,并引起了红学家的注意。很多红学研究者在后来的研究中,也多引用了他的研究成果。
孙桐生在著书之余,还留存有大量藏书文稿。1991年,孙桐生后人将孙桐生遗存的古籍文献,包括《胭脂斋重评石头记》(批点本)《妙复轩评本绣像石头记红楼梦》(评本编刻)《孙桐生生平大事记》(手迹)《孙桐生诗文稿》(手迹)、信札等147件共293幅及个人藏书300余册,捐赠绵阳市图书馆。
从孙公馆到绵阳红星影剧院
孙家巷是名人名居一条巷,颇具晚清建筑特色。汤毓良回忆:“孙公馆曾经是一座大四合院,位置在马家巷与孙家巷相连接的弯角处。上世纪五十年代后,孙公馆改成了绵阳地区大礼堂。”在未改造前,其巷两侧的院宅门内立照壁或屏风,挑檐吊瓜柱有花草虫兽,人物山水雕饰,挂鹦鹉、画眉于檐下;天井造假山,置石缸,四周种植花草。
1961年,绵阳专区电影公司与专区民政局下属单位交换驻地,迁到孙家巷原孙公馆办公。次年,公司将原孙公馆清代土木结构穿逗屋架改为砖木结构小青瓦屋面,1965年又将其拆除,改建成砖混结构三层楼房1栋,也就是绵阳专区剧场的前身。
绵阳专区剧场于1965年8月17日建立,1977年1月,绵阳地区剧场被改建成既能进行文艺演出又能放映电影的两用影剧场,命名为绵阳地区影剧院。1985年改称绵阳市红星影剧院,1987年又改称绵阳市影剧院,这个名字相信老绵阳都知道,位置就在现在的绵州大剧院。老绵阳对绵阳红星影剧院的印象都很深,进去有个小院子,开了大门上台阶才是电影院。
“最初放映的都是黑白片,《白毛女》《三毛流浪记》……”汤毓良说,以前绵阳人的娱乐项目不多,看电影就是休闲娱乐的方式了,一到夏天,外面卖冰棍雪糕、汽水冷饮的生意非常火爆。电影票从一毛涨到一块,电影从黑白变成彩色,时光也一去不复返。
难忘的路边摊
如今孙家巷变成了一条半边街,短短百余米,一边是繁华的商铺,一边是热闹的小吃摊。孙家巷与马家巷相连,这里一年到头都人头攒动,年轻人对这里最为熟悉。年长的人认为路边摊不讲究,诚然,路边摊往往只在客人头顶上支着一张饱经烈日和风雨摧残、分辨不出原色的塑料帐篷,下面沿着人行道摆着几张残缺的小餐桌。靠外的一侧有行人、自行车,往往是擦桌而过,内侧是热气腾腾的锅,或是冒着麻辣
烫,或是炸着串儿。
渐渐地,孙家巷、马家巷的“路边摊”成为了绵阳的一种特色和招牌,视频图片通过网络迅速传播,吸引的不只是绵阳本地人的光顾。路边摊也成为一种乐趣,如今的路边摊有的不只是“拮据”的小年轻,也有衣着精致的办公室白领,虽然坐在寒风中,身旁锅里煮得热气腾腾,老板叫卖声不绝于耳,人们卸下一份包袱,享受着片刻自在时光。
如果你是老绵阳,熟悉绵阳的那些老街巷,欢迎来电来信提供线索。
电话:0816-2395666
投稿邮箱:davideng@163.com
新闻推荐
专注的“小创客”“小创客”大展身手12月15日,第三届绵阳市青少年机器人创客大赛暨第三十四届绵阳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终...
绵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绵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