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农巷:1980年代的一段旧时光

绵阳晚报 2018-12-16 08:00 大字

位于临园口附近的成都人民商场,就是拆除工农巷后修建的

记者胥江摄

巷道居民的共用厨房

钟欢摄于上世纪八十年代

位于成绵路的绵州宾馆后大门处,曾经是工农巷的一部分

记者胥江摄

↑曾经低矮破旧的工农巷如今已被高楼大厦所取代

记者胥江摄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绵阳城区地图,红框标注的部分就是工农巷大致位置

记者曹雨婷翻拍

老绵阳常见的蜂窝煤炉子钟欢摄于上世纪八十年代

汤毓良记者曹雨婷

一进三小间,由每户相邻人家组成巷道,每家每户炒菜,街坊四邻都闻香。等混熟了,大家互请尝菜,交流厨艺,小孩子更是家家户户“蹭吃”,俨然一部绵阳人的《请回答1980》。这不是电视剧的场景,这里是老绵阳工农巷。

1

河堤路一分为二:一段叫工农巷一段叫和平路

在绵阳众多老街巷中,工农巷的历史并不长。清代是绵州洪水多发的时代,据《绵阳市城乡建设志》记载,清嘉庆五年(1800),涪江故河道已淤塞填平,知州刘印全沿涪江新河道西岸重新筑城,向旧城西北拓展,外北至北河渡口为迎恩街(后称铁牛街),修复河堤240丈。老北门通往涪江西岸的北河渡口,这里是中央官员从陕西通达绵州的必经之路。“绵州通”汤毓良介绍,与铁牛街一样,还有一条通往河堤的街巷,名为河堤路,上世纪五十年代前,又将其分成两段,一段叫人民路,后来叫工农巷;一段名叫和平路,也就是后来的新华巷。据《绵阳市城乡建设志》记载,河堤路上世纪五十年代前为居民区,长60米、宽3米。

上世纪七十年代,临园口邮电局至林业大厦,原是农田种植蔬菜,人民公园北门处则是一块草坪,而文化馆至邮电局就是工农巷居民住宅区。1973年,县城建局为缓和剑南路(穿越城区的川陕路)交通拥挤,决定按规划新建25米宽的临园路,为打通临园路,邮电局至市科委全长1200米,新拓宽25米,拆除房屋2395平方米。1979年,城建局拆除警钟街、棉花街、三光街、青年路、红星街、长兴街、红光路、解放路、临园路、布壳街、工农巷等十街一巷部分危房、草房、棚户及妨碍交通的房屋。1989年,工农巷居民新村拆除,改建为临园商场大楼。

1949年,绵阳城有街33条、巷道27条,到1994年已被全部改造或部分改造的有57条,只有铁牛街、油房街、杉木街三条街道基本保持原样。工农巷的发展一如绵州城中众多老街,城市工农巷迎接了新的时代,高楼大厦逐渐取代了片片青瓦,工农巷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2

居民新村:先后安置300余户居民

工农巷(人民路)在民国时期为居民区。据《绵阳市城乡建设志》记载,绵阳解放以前的住宅,多属私人自建。1949年,城区共有私人住宅27万平方米。绵阳解放后,城市土地国有化,地方政府不提倡个人建房。私房基本上是在旧宅地上重建、改建或扩建,大多是维修,基本上没有新建。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绵阳城区实有房屋建筑面积46万平方米,其中住宅建筑面积27万平方米。房屋结构除解放前少数富商官绅的四合院宅第和沿街部分二层木结构楼房,以及军阀在人民公园建的西式“宴宾楼”外,大多为穿斗扇形架木结构小青瓦平房和草房。居民住宅一般无顶棚、地面,多为泥土墙、木装板墙和编篾墙,以及少量的砖、石墙体,设施简陋。比如绵阳城出名的“贫民区”外北片区多是这种房屋,工农巷也是如此。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绵阳城区房屋损毁严重,数量锐减,人民居住条件恶劣。城市住房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短缺,因为住宅短缺,许多人只好居于棚屋之中。1953年起,绵阳开始建公房。解放路(铁匠巷附近)建有最早的公房,县府公产科在这里新建了砖木平房三幢和二层木楼一幢租给缺房的居民用。次年,工农巷居民新村就开工修建了,“新修的房屋为砖木平房,房盖小青瓦,内墙为竹编篾墙加以泥、灰粉刷。”汤毓良介绍,工农巷居民新村建成后安置300余户居民住用,1989年改建为临园商场大楼。

3

安置房:老绵阳的1980年代记忆

1959年到1990年,绵阳先后拓宽街道21条。“很多居民就住进了过渡安置房,筒易过渡的安置房还要迁掉的,安置房有平房也有楼房。”工农巷安置房,则主要解决从1979年起因改建珠市街、新华巷折迁的居民。汤毓良还记得十多户人家一起乔迁新居的热闹场景。

“搬家动用了架架车、三轮车,全家亲戚总动员!而且那是数十户连续不断,盛况空前。安置房门有贴‘乔迁新居’的,也有倒贴福及对联的。有的安置完毕用作结婚新房。”搬到了新家,主人们放起鞭炮,亲戚就帮忙招待上门庆贺的客人,新邻居之间你一言我一语互相认识起来……

绵阳老居民从来没遇到这样热闹的大场面,感到很新鲜很愉快,尤其是小孩。汤毓良回忆,平房很简陋,每户一进三小间,厨房多搭在房外,每户相邻组成巷道,人多了做小生意的也多了,十分热闹。厨房简易灶台搭在房外是一大特色,那时做饭烧的蜂窝煤,每家每户炒菜,街坊四邻都闻香。等混熟了,大家互请尝菜,交流厨艺,小孩子更是家家户户“蹭吃”,俨然一部绵阳人的《请回答1980》。

人们在安置房的时光快乐而短暂,1986年工农巷居住小区和临街公私房被拆除,512户居民及商店迁入新址。1989年旧址被改建为临园商场大楼,现成都人民商场前,就是由家家户户组成的(工农巷一巷——七巷)巷道。

站在如今的汉龙人行天桥上,望着涪城路、临园路道路两旁鳞次栉比的各类商铺,街道上人来车往、川流不息。人们已经很难想象,由此望去,有曾经拥挤又热闹的集体时光,我们回忆的不是那些年的贫穷,不是狭小的房屋,而是乔迁之时的鞭炮响,是临近晌午的饭菜香……

新闻推荐

市公安局开展2018年城区应急处置力量拉动演练 营造安全稳定社会治安环境

演练现场昨(13日)下午,绵阳市公安局组织特巡警支队和涪城、游仙、安州、高新、科学城、城南、城北7个城区公安分局机动应急...

绵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绵阳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