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绵阳市行政服务中心成立

绵阳日报 2018-12-11 07:30 大字

□本报记者谢艳

2000年12月,绵阳市行政服务中心成立,从此,绵阳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大幕拉开,至今已整整18个年头。

一路走来,以创新为改革的唯一“通行证”,以便民为改革的“白皮书”,以人民为中心,简政放权,让群众“少跑腿”“零跑腿”,变群众“跑路”为数据和信息“跑路”;以审批制度改革为抓手,全方位取消多项行政审批许可事项,转型升级各大事项办理平台,真正提高群众办事效率,建设服务型政府,真正释放了科技城的活力,切实提高了人民群众对改革成果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事件回顾>>>>

2000年12月28日,绵阳市行政服务中心成立,具有行政审批职能的30个市级部门,集中在该中心进行254个项目的审批办证工作。这是绵阳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大举措。

2001年1月2日,绵阳市行政服务中心正式挂牌开展业务。

2001年9月,新增市招商引资服务中心、市外来投资者投诉中心,行政编制总数14人。

2002年4月,新增中介组织发展局、中介党工委,行政编制达到18人。

2006年11月,绵阳市行政服务中心管委会更名为绵阳市人民政府政务服务中心管委会。

2008年1月,绵阳市人民政府政务服务中心管委会新增绵阳市招投标交易中心。

2011年2月,撤销绵阳市人民政府政务服务中心管委会,成立绵阳市政务服务管理局,招商引资服务中心、投资者投诉中心自然撤销。

2017年9月,绵阳市政务服务管理局新增“建设服务型政府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职能。

2018年9月,绵阳市政务服务管理局新增“推进职能转变协调小组办公室”工作职能。

业界观察>>>>

“最初设立绵阳市行政服务中心的时候,群众办事的事项材料大多数都是纸质材料,需要到中心提交。”从绵阳市行政服务中心成立就一直在该单位工作的政务服务管理指导科科长徐昌耀,成为绵阳市行政服务中心一路蜕变为绵阳市政务服务管理局的见证者、参与者、观察者。他告诉记者,自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迈出第一步,每年的变化都看得见。2002年,开展行政审批前移,把国土、规划、住建、环保、水务、交通等重要科室移到行政服务中心办公;2004年开始,各县(市)、区逐步设立政务服务中心;2009年,各乡镇(街道)开始建立便民服务中心……“18年来,我感受到了五大变化。”徐昌耀如数家珍:信息化程度更高了,如今绵阳市加入了全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好多事项直接在网上办理,群众“少跑腿”或“零跑腿”;政务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了,目前,绵阳市已建立起涵盖市、县、乡、村政务服务体系,将服务“触角”延伸到了基层;投诉渠道更畅通了,群众对办理事项不满意,可以直接在手机客户端、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等多种渠道进行投诉;行政审批事项、行政许可事项减少了;办事程序更加规范、办事流程更加公开、办事更加透明公正。

和徐昌耀一样,感受到变化的还有绵阳市政务服务管理局退休干部钱锋,他表示,“便民、为民、惠民”是政务服务战线的根本追求。如今,绵阳市政务服务管理局以“钉钉子”精神不断优化绵阳市政务服务环境,在工作中不断为企业“松绑”、为群众“解绊”、为市场“腾位”,为参与中国科技城和西部现代化强市建设的广大群众、企业营造更加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的办事和服务环境,有利于释放全市经济活力,为绵阳科学发展、跨越发展、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市民感言>>>>

“如今,周末也可以到政务服务大厅办事了。”家住经开区的市民唐世伟告诉记者,当他了解到,市政务服务中心持续开展政务服务实体大厅延时服务、全程代办、预约办理、上门服务,更多事项实现网上办理,觉得可以错过工作日高峰期,节省了不少办事时间,政务服务部门越来越贴心了。

取得全市首张电子证照的富乐山公园游乐场负责人杨先生告诉记者,今后可以凭借电子证照办理有关事项,无需再携带纸质证件。这主要得益于正式上线后的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统一了政务服务办理平台、管理平台、政务服务门户网站和电子证照库、身份认证等支撑系统,群众“不出门”“不跑腿”,就能把工商审批、违章处理、生活缴费、证照办理等各种政务服务事项办妥,甚至还能享受政府职能部门24小时“不下班”的服务。

新闻推荐

居民可就近选择家庭医生签订服务协议

本报讯(记者张霂语)市卫计委近日值守“政风行风热线”,就市民提出的对于乡村医生队伍建设有哪些新进展及政策、如何申请家庭...

绵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绵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