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国务院批准设立绵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绵阳日报 2018-11-22 07:12 大字

□本报记者李桥臻

1992年春天,邓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深深影响了中国,当深秋的风吹起,国务院批准设立绵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一路征程,一路蜕变。26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从一个襁褓婴儿长成蓬勃的青年,用最好的时光奋斗。

事件回顾>>>>

1991年,绵阳被列为全国“军转民科技兴市试点城市”。为适应发展形势,1992年4月30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绵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由此开启绵阳工业园区建设的序幕。改革之风从沿海吹进内地,同年11月9日,国务院批准设立绵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绵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当时的规划面积约16平方公里,其中,启动区3.7平方公里,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军转民基地1平方公里。按照“一步规划,分步实施,项目起步,产业牵头,科研并重,滚动发展”的工作方针,1992年8月起正式动工建设,首先开发2.5平方公里的启动区。

市委、市政府把高新区作为特别行政区和科技特区对待,按“小政府、大社会、小机构、大服务”和“精干、高效”的原则,建立“特事特办”“一站式”的管理服务体系,实行“几块牌子,一套班子”。

1996年11月8日,集高新区管委会行政办公大楼和高科技孵化中心于一体的火炬大厦与长虹”红太阳一号工程”在高新区奠基,标志着高新区进入第二次创业阶段。

2000年,高新区完成13平方公里的综合开发,城市基础设施实现“九通一平”;新开工项目46个,开工面积30万平方米,竣工项目28个,竣工面积25万平方米;全年新引进企业127家,协议引资到位21.56亿元。绵阳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创业服务中心。

业界观察>>>>

“自1996年起,我就在高新区工作,20多年来,我看到一片片麦田上高楼拔地而起,科技型中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高新区的发展,我们看在眼里,自豪在心里。”高新区科知局副局长杨勇告诉记者,高新区始终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了涵盖载体、平台、资金、技术、人才、国际化等方面的完善的科技服务体系;区内建成了较为完备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孵化体系,目前,拥有国家级孵化器3个,各类综合孵化平台11个,总孵化面积超过20万平方米,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840家。

“高新区26年的发展可以说是一部产业奋进史,高端产业蓬勃发展,集群优势日益突出。”高新区经发局徐明强介绍,“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是我们的宗旨,我们着力推动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核心的现代化工业和以‘互联网+’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发展。”

目前,以京东方、长虹、维谛等为代表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金发科技等为代表的新材料等三大主导产业,以大龙网、长虹智易家等为代表的电子商务和跨境电商企业正在园区不断聚集,形成了一条条完善的产业生态链,强大的产业引擎推动着高新区的高速前进。2017年,全区GDP达到310.9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1125.37亿元,全区综合总量实现高基数的较快增长,经济总量占到全市40%,对科技城建设发挥了重要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市民感言>>>>

退休职工张诗通说起20多年来高新区这片热土的变化,忍不住夸赞:“真是变化太快!变化太好!”从出门泥巴沾背,到现在干净宽阔的道路直通家门口;从没企业、找工作难,到企业越来越多……人们不仅仅切身感受到了高新区的发展好处,更是享受到了改革的红利。

今年26岁的常维是高新区永兴镇居民,她13岁时随父母从三台老家来到高新区定居,她也深刻地感受到了高新区10余年里翻天覆地的变化。健全的基础设施、雄厚的产业基础、优质的政务环境,高楼鳞次栉比,人气旺盛、商贸繁荣,拥有多家大型商业购物中心,品牌汽车4S店及销售商38家,金融服务机构39家,逐步形成了家装设计、高档建材、五金机电、汽车博览等专业消费市场,园区经济蒸蒸日上,百姓安居乐业。“现在我们到哪里都方便,附近就是万达广场、中沅广场、城市奥莱,购物、吃饭、逛街都在繁华地段,我们这个地方俏得很。”常维跷起大拇指,对自己的第二故乡赞不绝口。

新闻推荐

温馨邻里驿站幸福便民之家 游仙开元路中街社区成立绵阳市首个邻里服务中心

练习书法辅导作业学习插花本报讯(范晓容记者任露潇文/图)近日,全市首个邻里服务中心在游仙区涪江街道开元路中街社区成立,邻...

绵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绵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