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启绵阳农村改革大幕
□本报记者李灵越
农业是百业之基,万事之本。中国改革是从农村起步的,并以磅礴之势推向全国,绵阳的改革亦是从农村开始。而农村的改革,发轫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上世纪80年代初,绵阳人敢闯敢试,大力推行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的春风吹满每一块农田,每一个农户,拉开了绵阳农村改革的大幕。
事件回放>>>>
为改变人民公社吃“大锅饭”的生产组织形式,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提高生活水平。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的热潮蓬勃兴起,农村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1981年秋,绵阳市辖区70%以上的生产队自发进行改革的零星探索,突破人民公社三级所有、队员为基础的体制,实行家庭联产经营承包制。
1982年春,绵阳95%以上的生产队建立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责任制,改革基本普及,土地仍归集体所有,实行分户承包土地,“自负盈亏”,交足国家(公粮、统购粮)、剩余归己的分配制度。原来作为人民公社基本核算单位的生产队,成为以土地公有制为基础的分散经营和统一经营相结合的地区性合作经济组织。
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不仅解决了广大农民多年未解决的“吃饱肚子”问题,还令绵阳农业农村工作高潮迭起。1985年底,全市共有乡镇企业54736个,从业人员177811人。2000年末,乡镇企业达到95303个,从业人员达318162人,当年创产值251.5亿元,实现农业总产值109.26亿元,是1978年的11倍。
业界观察>>>>
“在当时那个年代,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可以说是刻不容缓。”市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站站长陈杰表示,从前,农村土地公社所有社员集中劳动、统一分配。农民既没有产权,劳动与收入也没有直接挂钩,丧失了生产积极性,再加上浮夸风盛行,造成了食不果腹的困难时期。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陈杰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好处太多了,比如生产中负责任的多了,不负责任的少了;实干的多了,磨洋工的少了;出勤的人多了,不出勤的人少了;土地利用率高了,盐碱废地少了等。农村开始由单一经济结构向多样化、多层次的经济结构转化,出现一批专业户(重点户)兴办或承包种植、养殖、运输、服务和其他工副业专项生产,出现一批在不改变单位、个人生产资料所有权的条件下,实行劳力或资金的联合,从事专业生产和商品生产的经济联合体。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稳定和强化集体成员(承包农户)在承包期内的土地承包权利的前提下,积极探索放活经营权。实践证明,这些政策都从农民利益出发,让他们能大展拳脚,不仅吃饱肚子,还富了口袋。”陈杰说。
农民感言>>>>
游仙柏林镇柏林村4组农民唐以全,生在上世纪50年代,见证了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整个过程。
“那时候,我还没开始种粮,但是周边乡亲们的日子一天天变好我可是看在眼里,”唐以全回忆,那个时候,工分就是一家人的命,一天到晚忙忙碌碌,一年下来一点收入也没有,人们越来越灰心。
80年代初,家庭联产经营承包制开始推行,大伙的好日子真正到来了。
唐以全说,那时的报纸、广播经常在播,哪个村不仅缴足了给国家的粮食,还因地制宜种植了其他作物,不少乡亲盖起了新房,购置了崭新的收音机、自行车等“潮流”物件。
农民的口袋富了,村里也渐渐发生了变化,新修了进村道路,接通了自来水,硬化了村道,大家都根据自家情况发展起了产业,日子越过越红火。
看到改革福利,唐以全意识到自己不能掉队。1992年,他承包起120亩山顶荒地种小麦,在这之后的每一年,唐以全都在新流转土地,新增种植面积。“现在有1800多亩,其中,有800亩种水稻,其余的山地种小麦、玉米,套种桔梗等。”谈起自己的成绩,老唐笑得合不拢嘴。
“这么多的土地要种粮,一点也不容易。要不是政策好,我胆子再大也不敢铺这么大摊子。”唐以全说,2012年,因为他流转土地种粮,国务院奖励了一台拖拉机,这也让他看到了种粮的前景。“现在,我每年领到的粮食、农机、保险等补贴,差不多有10多万元,加上卖粮收入,每年能收入30万元至40万元。”
好日子一直延续,而且随着国家惠农政策的不断出台是越过越好。唐以全望着辽阔的土地感慨,从以前吃不饱、穿不暖的贫苦生活,到改革开放以后的小康生活,简直是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现在,国家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民的福气,还多着呢!
新闻推荐
本报讯(莫凡记者郭若雪)日前,全国特奥篮球比赛在北京市中国残疾人体育运动管理中心举行。绵阳市特奥男篮代表四川省出战获佳...
绵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绵阳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