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姐“穿”越40年的衣着变迁

绵阳日报 2018-11-02 07:12 大字

□本报记者李春梅

衣服就像是一幅穿在人们身上的历史写实绘画,见证着改革开放40年来的变迁。近日,今年53岁的陈小华向记者讲述了她“穿”越40年的衣着变迁,那些与穿衣打扮有关的“芳华”故事。

家住顺河街药业公司宿舍的陈小华出身在一个工人家,小时候兄弟姐妹多,一家七口的吃穿用度全指望着父亲的微薄工资。在她的记忆里,父母长年累月穿着蓝色、灰色的磨得发白发亮的劳动布工作服。因为没钱买布,家里的布票被外婆攒在一起,拿去和别人换烂衣服回来粘布壳,打鞋底做布鞋。

陈小华从小也是穿哥哥姐姐剩下的衣服,“要不是屁股上补丁摞补丁,要不就是在衣袖上、裤腿上接一截!从我记事起,就没有穿过新衣服。直到我10岁那年,外婆用父亲上班省下来的棉纱手套,拆成纱线给我织了一件‘毛衣’,我才算有了人生第一件新衣服……”已过天命之年的陈小华穿着枣红色羊绒毛衣、外面套了一件薄呢面料的乳白色风衣,向记者笑着讲述自己小时候穿衣的故事。“那时我把这件‘毛衣’视若珍宝,一直穿到15岁,个子长高了,衣服短了,我就央求外婆在袖口、下摆再用手套拆下的纱线织一截。”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掀起的时代春风,开始给人们的衣着涂抹上了各种色彩。陈小华也有了一件让她至今难忘的彩色新衣裳。“1980年上初二时,表姑从上海带回一件胸前绣花、后颈带拉链的玫红色尼龙针织衫送给我,穿着这件标签上印有‘上海’字

样的新衣服,我在同学们面前‘洋盘’了好久哟……”讲到这里,陈小华捋了捋额前的头发,忍不住大声笑起来。

也就是从那时起,“上海服饰”给陈小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陈小华回忆道:“1988年,我和先生结婚时,新家置办的所有东西都是托人从上海买回来的。我的大红色背心连衣裙是上海牌子的,先生的双排扣西服也是上海牌子的……”

陈小华以前的漂亮衣服大多是亲朋好友从沿海带过来的,自己没法亲自挑选中意的,很是遗憾。她经常拿着《上海服饰》杂志跑到裁缝店,带上自己精挑细选的布料请求裁缝师傅“依葫芦画瓢”做衣裳,然而往往结果不尽人意。

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随着绵阳新开了兴力达、美一天、百盛等几家大型商场,各种品牌服饰粉登墨场,陈小华就成了这几家商场的常客,一件件去挑选自己中意的服装。“我记得长兴街开的第一家品牌服装店是‘蜜雪儿’,鞋子是‘百丽’,虽然当时贵又不讲价,但是衣服鞋子都好漂亮,喜欢得要命……”陈小华回忆起这段逛商场的“美好时光”,兴奋得不由自主地提高了声音。

现在,随着网络购物的兴起,陈小华也在网上“淘宝”,觉得自己就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她深深地感叹道:“唉呀!国内国外,海淘、代购,工厂店也好,私人定制也好……各种样式、各种布料、各种价位,应有尽有,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你买不到!”陈小华告诉记者,她女儿今年五月结婚时穿的婚纱就是从韩国定制的。

新闻推荐

刘超与中国移动(成都)产业研究院院长刘耕会谈 携手打造具有科技城特色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态圈

本报讯(记者李志豪)昨(10月31)日,市委书记刘超在绵与中国移动(成都)产业研究院院长刘耕会谈。刘超在会谈时说,5G网络具有高速率、...

绵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绵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