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融入旅游有搞头

绵阳日报 2018-10-21 06:54 大字

□刘大军(绵阳)

当前,一些旅游景区景点注重于旅游项目文化内涵的提升,有意识地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进行活态展示、演绎、传承,把“非遗”产品作为旅游商品进行展销,让处于濒临状态的“非遗”活起来、动起来、传播开来,让人民群众在看得见的奇山异水、文物古迹、民族风情的同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让旅游功能更加丰富多彩地展现,让游客潜移默化地留住乡愁,增强文化自信。

绵阳历史悠久,山川形胜,人文荟萃,交通便捷,自然、人文旅游资源蕴藏丰厚,已形成了自然生态旅游、历史文化旅游、红色旅游、民族风情旅游、民俗旅游、休闲旅游、农耕体验旅游、运动旅游、探险旅游、康养旅游、避暑旅游等多种旅游形态,游景区景点星罗棋布,旅游设施、接待能力、服务水平都堪称先进。不少旅游景区景点有意识地引进了当地的民间口头文学、传统舞蹈、传统音乐、传统戏剧、传统制作技艺、民俗等“非遗”项目,形成了独具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旅游产品,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但也应看到,人们对于绵阳储量广博丰饶、形态丰富多彩、文化积淀深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对于“非遗”丰富和提升旅游产品的思想内涵、文化品质的重要作用缺少自信心和自觉性。有的虽然有“非遗”进景区景点演绎展示展销活动,也只不过是为了增添花色品种,或者是活跃气氛,置于从属、陪衬地位,甚至把一些体现着人文关怀传统的民俗活动视为糟粕加以排斥,弃若敝履;反倒将一些杜撰的地方风物传说、现代气息很浓的歌舞、机械加工的制作、非驴非马的伪民俗假民俗当成“非遗”项目推销,招徕游客。这一现象虽不普遍,却不可小觑。它反映出了某些人不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认识,而且是民族文化虚无主义的表现,也折射出了某些旅游企业管理者急功近利的焦虑心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传承、积累的精神和物质财富,是劳动人民理想、信仰、智慧的结晶,每一个项目无不闪烁着民族文化的光芒,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和实用价值。每一处自然、人文景观及其周边地区,都有为其营造文化环境的“非遗”项目,都有世代坚守祖传或师承千古绝技绝活的“非遗”传承人,都有围绕“非遗”项目保护、传承、创新的故事。将“非遗”融入旅游,让生于斯土长于斯土的“非遗”项目的前世今生的活态或某种媒介,在景区景点展示演绎展销不仅大有可为,而且有着广阔的前景。

中国于2003年10月成为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缔约国,国家通过制定法律,采取行政手段,进行资金支持,在全国范围内持续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迄今,中国已有39个项目列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绵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绩显著,“羌年”是世界级“非遗”,国家级的“非遗”有7个,省级43个,市级、县级“非遗”项目数以百计,项目涵盖了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美术、传统医药、传统体育、传统技艺和民俗,呈现出了绵阳各地区各民族农耕时代的生产生活状态,展现了传承人在社会发展中与时俱进的求新求变,与时代融合的创造精神。这些流传至今的民族文化瑰宝,仍然与新时代人民的生产生活、精神文化紧密相关,是强化旅游文化内涵、提升旅游品质、丰富旅游产品不可多得的资源。

在绵阳,“非遗”进景区已有成功的范例,只是还没有形成气候和规模。只要旅游管理者、从业者对本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足够的认识认知,就会满腔热情地组织“非遗”传承人讲好中国故事,展示大国工匠精神,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风采。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新闻推荐

全市财贸系统“十佳微故事”评选决赛举行 品评微故事汲取正能量

本报讯(记者李浩瑄实习生佟吉丽)昨(18)日,由市总工会主办,市财贸轻化纺工会工作委员会承办的全市财贸系统“十佳微故事”评选决...

绵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绵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