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市街:一条消失的清代街市

绵阳晚报 2018-08-19 08:34 大字

1931年绵阳县治图(局部)(图据《绵阳市城乡建设志》)

昔日猪市街,如今已是宽敞亮丽的繁华街道记者胥江摄

繁华的临园口记者胥江摄

汤毓良记者曹雨婷

珠市街,民国时期叫作猪市街,是从北街口顺城墙边至成绵路的通道,位于今天的临园口一带。历史变迁,城市发展,城市功能分区会逐渐细化,绵阳像猪市街一样的专业街市很多,如蓑草市街、盐市街、菸市街、布壳街等,随着城市建设进入快车道,这些街市渐渐衰落,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

从猪市街到珠市街

猪市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后改名为珠市街。猪市街一听名字便和“猪”脱不了关系。后因“猪”字不雅,便又将“猪市街”改成了“珠市街”。这与北京前门的“珠市口”是由“猪市口”演变而来是一致的缘故。

猪市街的形成依旧要说到刘印全重建绵州城。“绵州通”汤毓良介绍,《绵阳市城乡建设志》记载,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一场大水将绵州城冲毁三分

之二,涪江改道将绵州城由涪江东岸变为涪江西岸;乾隆三十五年(1770),涪江洪水再次暴涨毁城,到了无力修复的地步,致使清政府于乾隆三十六年移州治于罗江达32年之久。嘉庆五年(1800),由于白莲教起义,起义武装步步逼近罗江,时任绵州州官的刘印全临危受命,奉旨重建绵州城,将州府驻地重迁绵州。《绵阳市城乡建设志》记载:嘉庆五年(1800),城垣改建竣工,沿城根形成四条街巷。这四条街巷便是东西南北城根街。以北门为界,北门内是北街,外是外北街。北门内沿城根形成的是北城根街,出了北门左边是猪市街,右边是蓑草市街。

民国时期,绵阳城垣内的发展十分克制,而在城北以外,具体是北门与建国门以外,一些小街道却如雨后春笋般发展了起来:如北门外的外北街、珠市街(今临园路东段)、铁匠巷、西环巷、外南街、谭家巷等。

分区明细的清代街市

既然称为猪市街,自是与猪市有关。据《绵阳市城乡建设志》记载,珠市街是从北街口顺城墙边至成绵路的通道,民国时期叫作猪市,1935年形成街道。猪市街的猪市在清末就已形成,街上的作坊主要经营宰杀、收购、批发、加工猪肉,当年这种作坊被统称为猪店,猪店除杀猪外,还加工肉制品,如卤肉、熏肉、酱肉,其猪下水则卖给经营卤煮和炒肝的小摊贩,乃至猪的膀胱(猪尿泡)都是酒贩子的必购之物,可以用来盛酒。猪市街的猪市后因卫生和环保等原因迁到了牛粪市(东方红大桥下),后改名为珠市街,直到1981年。历史变迁,城市发展,城市功能分区会逐渐细化,清代像猪市街一样的专业街市很多,如蓑草市街、盐市街、菸市街、布壳街等。

猪市街买卖家畜做猪肉加工,与之相连的蓑草市街自然做的是蓑草生意。一到落雨天气,乡间出行靠两种雨具,一是伞,伞是油纸伞;再就是斗笠蓑衣。打伞出行的主要是妇女、儿童或老人,披蓑衣戴斗笠出行的主要是男人。男人要挑东西,难得空手出门,挑东西又打伞,不方便,所以必须戴斗笠、披蓑衣。蓑衣就是用南方的棕树皮织成的又厚又结实的雨具,形似古代的铠甲,无袖。蓑衣防雨防雪又御寒,这是前人的智慧,生存智慧。旧时有句口头禅:穷不可无蓑衣,富不可弃糠糟。其意是再穷的人家不可能没有一件蓑衣,即便富达三江也不可抛弃糠糟之妻。

说起蓑衣,就不能不说到蓑衣匠。蓑衣匠不一定是专业的,正如织渔网的手艺不见得只有织网匠人才会是一个道理。但蓑衣要织得好,耐用又轻便,这里面就有了技术含量。织蓑衣得先修理剪裁一张张棕皮子,然后将棕皮抽丝拔线,搓成细小而结实的棕

绳,再用棕绳打出蓑衣的形状框架。这道工序很慢,很细致。蓑衣匠都有一根很粗的长针,针眼也大,将细小的棕绳穿入针孔,依框架层层铺好棕皮,再一针针缝牢固了。蓑衣匠都是男人,但他们穿针走线的样子一点儿也不逊色于妇女。

靓丽转身兴建临园路

民国时期,珠市街渐渐转变为杂货街,这里的杂货指的不是买卖类别,而是商家贩卖的多是家用小杂货。珠市街与外北街相交,生意注定不会冷清。“商业自然比不上北街和外北街,街上茶馆都很少。卖的都是土陶、竹器这类家用小玩意。”汤毓良回忆,人们来珠市街,通常都是购置家中所需,不像去外北街,有时候喝茶聊天便是一下午。

《绵阳市城乡建设志》记载,1973年,县城建局为缓和剑南路交通拥挤,决定按规划新建25米宽的临园路。1981年10月6日,绵阳市(县级)人民政府成立市政建设指挥部后,集资改造珠市街。随着城市的发展,地处市中心的珠市街商店密布,行人拥挤,1981年10月20日起,人民剧场售票房、液压厂门市部、日杂二店二层木楼、饭馆、酒店肉店、五金商店、红光厂商业门面相继拆除,至此,珠市街退出历史舞台。1981年12月25日完成拆迁安置工作,仅用了40天时间,街道由6.5米拓宽到25米。1982年2月,拆除蓑草市街棚户。1982年7月,建成从涪城路至棉花街北口25米宽的沥青路,命名“红光路”(今临园路东段),全长417.3米。

1989年的绵阳,城市建设开始进入快车道。临园路的兴建为世人瞩目,东方红桥头的街头花园是城市的绿洲。1989年12月18日四川省政府批准《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并将绵阳列为省二级中心城市。从此,绵阳城市建设在高起点、高规格的总体规划中,渐变为远近闻名的靓丽大城。

历史已翻开新的一页,走在如今的临园路东段,我们很难想象多少年前,在这条宽敞繁华的大街上,一群群生猪出没的情景会是什么样子?想象三五成群的猪鱼贯入市,驱猪人拿着竹竿,一前一后地挥着……

新闻推荐

部队直招士官绵阳市13人入选 未入选的可应征义务兵,享受大学生入伍待遇

本报讯(赵坤记者苏东华)15日,记者从市征兵办公室获悉,经过前期全国征兵网上报名、面试体检和政治考核等多道严格的士官招收工...

绵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绵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