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一扇窗 了解上世纪40年代绵阳

绵阳日报 2018-07-29 07:07 大字

□晏茂川本报记者郑金容蒲滔文/图

日前,由税毅整理、市方志办编辑的《绵阳县地籍图集》(1942-1943)由九州出版社出版。该书收录了绘制于1942年至1943年民国期间《绵阳县地籍原图》。近年来,绵阳市城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如果想要查找七十年前绵阳的城镇布局和建筑物分布情况,这本图集应该能提供全面而完美的答案。

再现七十年前的绵州

翻开这部地籍图,目之所见的都是绵阳大街小巷曾经让人熟悉的地名。无论是弹痕累累高高矗立的城墙,还是人来客往热闹非凡的街市;无论是弯曲小巷优雅古典的四合庭院,还是古柏森森晨钟暮鼓的寺庙会馆;无论是抗日爱国将领宋哲元下榻陈济生业主的永安公寓,还是“双枪老太婆”陈联诗地下联络的杨云涛北街书店;无论是古绵州残留马家巷达官贵人的旧居宅院,还是清绵州城濠沟上贫民百姓搭建栖身的简陋茅房,无论是建国门外民居房屋的慢慢拆除,还是川陕路和绵梓路两侧房屋的陆续兴建……这些地方都清晰地展现在面前,不禁让人瞬间回到七十年前,了解那时的绵州。

据了解,《绵阳县地籍图集》是根据1942年绵阳县地籍整理办事处测量绘制的绵阳县城关和丰谷、魏城、永兴等三镇1:500地籍原图、一览图、绵阳县城区导线网图、绵阳城关详图、川西北第一公园土地图以及财政部四川省绵阳县土地陈报办事处制作普明、游仙等十乡各保位置图,一共73幅,经彩色扫描再图像编辑、处理、合成的汇集图。作为民国《绵阳县地籍原图》的补充,还绘有一套《各保位置图》,绘制比例为1∶2000,详细标示魏城、石洞、游仙、玉河、松垭、太平、柏林、观太、龙门、普明共10个乡的地理位置信息。为便于读者了解绵阳城市变迁过程,图集还收录了清乾隆《直隶绵州志·地舆图》、清同治《直隶绵州志·本州地舆全图》、民国22年《绵阳县志·县治图》。

绘制过程中六易其版

《绵阳县地籍图集》从照相视图成图,到付印问世,不得不提到一位八旬老者税毅。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税毅在涪城区档案馆搜集绵阳洪灾资料时,意外发现民国绵阳县地籍原图等馆藏文献,于是他萌发了编辑《绵阳县地籍图集》的念头。“最初觉得不就那么几十张图吗?用数码相机将一张张原图照下来,转移到电脑上,再用调整图像软件进行编辑、合成,不就成了。但当真正去做的时候才发现真不容易。”税毅说,《图集》本着传其真、传其信,保持原貌为宗旨,遵循忠实于原图的准则,经历了六易其版的复杂过程。

“整个过程中,最难的就是图片的处理,有的图片可以直接翻拍,但有的翻拍后,像素却不清晰。”税毅说,原本他打算将照片翻拍下来,但试过很多次,图片都很模糊。一次无意中,他看到一广告公司的人在用电脑制作图片,仔细打听后才知道,原来有专业的绘图工具。于是他买来软件,自己学习。“我当时都已经70多岁了,本来就不熟悉电脑,还要在电脑上学绘图软件就更难了。”税毅说,为了绘制清晰的图片,他每天在书房里学软件,没想到,慢慢地倒也真的学会了。

“我曾从事城市规划工作,能目睹这本地籍图集面世,倍感欣慰。我也想通过这本书,追根溯源七十年前的昨天,尽量揭示历史信息,传承历史的记忆,再现今日日新月异科技城风貌。”

意义重大绵阳最早测量图

新绘制的《绵阳县地籍图集》从地籍信息中折射和反映出绵阳的历史变迁和基本特征,书中涉及到当时绵阳基础建设、经济发展、社会风俗等内容,具有以图辅文、以图证史的特殊价值,也是研究绵阳城市变迁与发展,考证绵阳及丰谷、魏城、永兴三镇营建历史,探索绵阳城市文化源流的珍贵资料。该书年代虽不算长,但却是绵阳历史上最早的测量图,其承载的历史地理信息,为后人了解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绵阳开启了一扇窗户,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繁华景象和风土人情。

市地方志办公室原主任王志强认为,《绵阳县地籍图集》虽是记载绵阳县城镇地籍方面内容,但实际还涉及到了当时绵阳基础建设、经济发展、社会风俗等等方面内容,以图辅文,以图证史,文化内涵丰富。“尤其是根据《地籍原图》新绘制的《绵阳县城厢城北镇地籍总览图》,它不仅仅是反映民国卅一年绵阳城区的城市规模,就城池沿建史而言,它又是清绵州城规制的真实反映。自清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绵州牧刘印权就清康、乾时期洪水冲毁州城的残城基础上,‘向西北拓展\’修建绵州城池以后,再无新建州城的史料记载了。”

新闻推荐

始终把安全责任抓在手上扛在肩上多措并举切实筑牢安全生产防线

本报讯(记者刘鑫)昨(27)日,全国、全省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结束后,绵阳市随即召开全市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认真贯彻落实全国、...

绵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绵阳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