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观音巷 绵阳﹃水﹄文化的重要见证
水观音巷(1987年)记者曹雨婷翻拍
水观音巷(泗水巷)入口处记者胥江摄
水观音巷(泗水巷)靠河堤一侧记者胥江摄
紧邻水观音巷的铁牛广场如今已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记者胥江摄
汤毓良记者曹雨婷
“东临天池,西临涪水,形如北斗,卧龙伏焉。”古代绵阳城沿江分布,水系发达,州城如巨龙一般卧在江岸。但也间接反映出,古代绵州城多洪涝灾害,水患问题也成了老百姓的心腹难题。历史上对水观音巷的记录只有寥寥几笔,但无一不和铁牛街、泗王庙巷紧密相连,无不和绵阳的水文化息息相关。
1
历史上绵阳水患多年
绵阳因水而生,涪江是绵阳的母亲河。汉高祖六年(前201年)设涪县,就因紧邻涪水(今涪江)而得名。《四川省志·地理志》记载:绵阳市境内,涪江主要支流有火溪河、平通河、通口河、安昌河、芙蓉溪、凯江、梓江、郪江等。
7月8日至11日,绵阳市经历1951年以来最大的一次暴雨天气过程,涪江干流罕见洪峰顺利过境。相信不少读者已经看到,本报7月14日《读古今》栏目刊登的由绵阳市地方志办公室根据绵阳地方史、地方志资料整理的《图说历史上的绵州城水患》一文,文章一经发布迅速引发广泛关注。
关于绵阳城的地理位置,史书有云:“东临天池,西临涪水,形如北斗,卧龙伏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古代绵阳城沿江分布,水系发达,州城如巨龙一般卧在江岸。但也间接反映出,古代绵州城多洪涝灾害,水患问题也成了老百姓的心腹难题。
清康熙三十一年,一场大水将绵州城冲毁三分之二,涪江改道将绵州城由涪江东岸变为涪江西岸,冲毁的城池触目惊心;乾隆三十五年(1770),涪江洪水再次暴涨毁城,到了无力修复的地步,致使清政府于乾隆三十六年移州治于罗江达32年之久。直至嘉庆五年(1800),故河道已淤塞填平,知州刘印全迫于防御白莲教进逼绵州,沿涪江新河道西岸重新筑城,向旧城西北拓展,北门名迎恩门,外北至北河渡口为迎恩街(后称铁牛街),修复河堤240丈,新建的绵州城总面积0.73平方公里,城墙总长3500米,当时共修了五道城门,东门、老南门、大西门、小西门以及位于北部的老北门。史料记载:城垣周长七里有奇,计九百四十六丈八尺,高一丈九尺,城脚宽三丈二尺,面宽一丈四尺,城身俱用方石修砌,甚为坚固。重建的州城共五门,东曰安定,南曰会昌,西曰镇川,北曰迎恩,西北(小西门)曰长兴。
1859年,这里逐渐形成外北片区的街巷,州牧毛震寿再次修复扩建河堤,置铁牛一座、灰牛(石灰土)二座。水患成灾,百姓祈求“斩妖龙、镇江水”,故而修建泗王庙。至此,铁牛街西有泗王庙,东有水观音庙。
2
水观音庙人们对水的敬畏
“绵阳的历史总是与水息息相关。”“绵州通”汤毓良老先生介绍,据《直隶绵州志》《绵阳县志》统计,仅在清代以后两百多年间,特大洪水达9次之多,古代绵州人与洪水作斗争,形成了丰富多彩、具有强烈地方特色的绵州水文化。
涪江改道后,绵州城水患依然不断,每到夏季滔滔江水奔流而下,绵州城便又陷入了岌岌可危的境地。传说咸丰年间,绵州城内一名老铁匠梦到神仙托梦,绵州城之所以水患不断,是因为涪江河里有一条泥鳅精作怪,需铸造一个铁牛镇压住河中妖怪,防止它再兴风作浪。于是绵州城家家户户拿出各种铁器捐给铁匠,铁匠铸成铁牛,放置在迎恩街外的河堤之上。那只铁牛体态一如今天河堤上的铁牛一般,但体积仅有现在的三分之一。铸造了这只铁牛之后,老百姓又在上游河堤上用石灰、黏土和细沙铸造了两只“灰牛”,当时有句话叫“铁牛做得好,一大配二小”。
在《泗王庙巷:华丽转身后最美风景还是人》中我们了解到,如今的泗王庙就是一座绵阳水文化陈列馆,庙内的匾额、楹联、塑像、笔画、简介、书刊、图书无不与绵阳水文化有关。
水观音巷形成于清朝。据《绵阳市城乡建设志》记载,嘉庆五年(1800),城垣改建竣工,另有石板巷、水观音巷……相继建成。水观音巷,长150米,宽2米。因巷内有一座水观音庙得名。“水观音庙其实就是一个很简单的小庙,外北片区有铁牛、泗王庙,还有就是水观音,供奉在街道上,人们路过偶尔会进去拜一拜观音。”汤毓良认为,类似水观音巷的形成也反映着绵阳城古迹、水文化历史的一种改变。史书上对水观音巷的记录只有寥寥几笔,但无一不和铁牛街、泗王庙巷紧密相连,无不和绵阳的水文化息息相关。
“铁牛”、泗王庙、水观音庙,从这里我们能够看出当时绵州人畏水又亲水的心态:人们希望通过这些镇住水妖,化解水患问题,从此一方太平;与水观音巷、泗王庙巷形成十字路口的铁牛街通往位于现在东方红大桥附近的北河渡口,北河渡口是当时绵州城最重要的水陆码头,往来船只众多,直到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
一口水井四方人家
水观音巷、外北街、铁牛街和泗王庙巷交界处有一口手摇水井。一口水井将这里分割成四条街巷,但外北片区似乎很难单独拿出来说,这里人们生活是热闹的,不同于老北街的繁华和气派,外北片区的热闹则是底层劳动市民的,小茶馆、小饭馆、小杂货铺林立在铁牛街和外北街两旁。
水观音巷则更多作为人们往来行动的一条小巷,翻看拍摄于上世纪80年代的水观音巷老照片,巷内一溜儿的小青瓦房,有来往的普通市民,也有巷内居民在门口坐着休息。我们可以清晰看到,水观音巷很窄,不仅如此,巷内还挂有居民晾晒的衣服,使得本就只有两米宽的小巷子更加局促了。汤毓良回忆,彼时姐姐从德阳调回绵阳三中,需要穿过水观音巷和泗王庙巷交界处的手摇水井,临街商铺众多,加之外北街基本每家商铺又都沿街搭棚,约3米宽的街道,商贩、行人挤得满满的,汽车根本无法通行,只好叫来小车将东西搬去学校。
市民唐燃曾在水观音巷里生活了近十年,小时候父母将她寄养在舅舅家,在外北片区有着一段难忘的童年回忆。“外北街和铁牛街商铺很多,有卖小吃的、中餐馆、卖杂货的、小的录像馆,还有茶馆。”唐燃回忆,街上大多数都是平房,有少数的楼房,居民很多都是一家几代人居住在这里,邻里间关系都很好,她小时候便跟在表哥表姐身后走街串巷。小孩子不敢离家太远,在街上看够了热闹就回巷子里玩游戏,一到饭点巷子里就是大人的吆喝声……
如今的水观音巷已经和泗王庙巷合为一体,旧城改造后,外北片区开始大变样,褪去贫民区印记的水观音巷让人耳目一新,每天不少居民穿过泗水巷去铁牛广场,到天青苑听戏的川剧迷,去往铁牛广场唱歌跳舞的大妈,去古玩市场淘古货古玩爱好者……
“跟以前大变样了,水观音巷呀铁牛街都是高楼,哪还看得出三十多年前还是那样的小青瓦房子。”唐燃忍不住感慨,如今的外北片区是集餐饮、茶楼、川剧表演、商贸、民间收藏于一体的繁华闹市,是市民休闲娱乐的绝佳聚集地,不变的是绵阳“水文化”依旧在这里传承,人们依旧口耳相传着有关水的传说……
新闻推荐
本报讯近日,经过3个月培训,360企业安全绵阳基地第一期63名学员毕业,其中50名学员将入职成为360网络安全运营服务工程师,...
绵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绵阳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