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水土心灵归宿

绵阳日报 2018-06-24 08:24 大字

□钟继根(游仙)

“虽不养鸟,每天早晨有鸟语盈耳。无需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想起台湾作家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中的句子,想起那山,那树,那花,那动听悦耳的声音,我在美丽的安昌河畔的花城果乡醒来时,美好的一切,都安静地呈现眼前。

远山近水之中的氤氲,蓝天白云之间的缠绵,晨曦正被温柔唤醒,透明的池塘有鱼儿欢畅地游来游去,已突然弄不清楚自己是在画里还是画外,只静静地享受着这无边的美丽。

人到中年,更容易怀旧,望见这山,看见这水,突然心中涌起无尽的乡愁。从大学毕业来到绵阳,转眼多年过去,一有空,总会回老家看一看,给乡愁找到落脚的地方,如果假期太短,就会直接在附近走走转转。

春天,我来花城果乡,看桃花芬芳,听梨花带雨,还有精心设计不同造型的花圃,分外惹人,任春风几度,飘香万里,我自穿行其间,自由陶醉。那洁白的柚花如一首首小诗,绽放绚丽光彩,漫步其中,沁人心脾,犹如漫步在一个充满诗意的世界;星星点点的荷花同样会让你诗兴大发,怡然忘然。秋季的累累果实,更是让人垂涎三尺,从清甜可口的桃子,到毛茸茸的猕猴桃,更有富含维生素的蜜橘,让人眼花缭乱,不知如何选择。念着杜甫的《田舍》:“榉柳枝枝弱,枇杷树树香”,开始在金色的枇杷林里不停穿梭,不亦乐乎;也会带着孩子,挎上竹篮,采摘鲜红的草莓,看着孩子欢呼雀跃,也不禁迈出轻快的步伐。

一年四季,我都会带着家人,来到此地,湖上泛舟,垂钓栽种,曾经一度不适应城市生活的我,多少次问自己: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在乡村旅游遍布的今天,终于又找到心灵的归宿,乡村的文明,从未像今天这样,完整地展现在世人面前,一块被历史尘封已久的玉,携带着文明不断演化的秘密和基因,正在完成属于它的凤凰涅槃,一个崭新的精神家园,已在不知不觉,走进每一个人的心田。

带着父母走进里面的农具博物馆,那些曾经属于他们那个时代的厨具、家具、农具,那些他们曾用汗水和心血把过的锄头、握过的镰刀、披过的蓑衣、戴过的斗笠、穿过的草鞋,用过的风车、甩过的连枷,扛过的拌桶、挑过的麦篼、背过的背篓、推过的独轮车……一件一件,犹如一幅幅真切的生活画面,在湛蓝天空浮现。母亲想起那些苦日子,忍不住潸然泪下,我也不由自主想起那时瘦弱的母亲为了我们,日日面朝黄土背朝天,夜夜在煤油灯下,缝缝补补,忍不住,拽紧了她青筋毕露的手。

走过一片桉树林,我听见嬉戏的伙伴传出“咯咯”的笑声;拂过一片片细细叶子的竹林,我看见追逐的儿时朋友闪过小小的身影;蹲下来,静静瞧着豆荚做的梦,像绒毛一样轻盈;拉一张木椅,坐在农庄的阳台上,沏一壶清茶,在“耕读”文化里,领略属于乡村的一切,这一方水土,继承了敬天的文化:感恩、信仰、敬畏、智慧;维持了亲土的文化:诚实、敦厚、勤劳、节俭;珍存了亲情文化:忠孝、仁义、礼仪、互助;保留了自娱文化:质朴、自然、生活、幽默。

当越来越多人从大景区浮光掠影、走马观花的游居,到小景区深度体验、自由闲适的居游,在这个乡愁情结最浓的国家,有些东西,已经无缝浸润到每一个人的血液,从根系繁衍,从泥土茂盛,我们清晰看见,一朵美丽的中国乡村旅游之花,正欣欣然盛开在生于斯,长于斯的大地之上。

新闻推荐

凌弘摄影作品集《绵阳三十年》出版

凌弘作品《绵阳三十年》中关于建国门的记录本报讯(记者张登军文/图)凌弘作品集《绵阳三十年》日前由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

绵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绵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