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响现代农业协奏曲 游仙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综述

绵阳日报 2018-06-21 07:51 大字

□本报记者杜畅

今年是游仙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随着改革向纵深推进,1000平方公里的田野上响起一曲以“绿色”“改革”和“创新”为主旋律的协奏曲。

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破解农业发展难题、推动农业闯关过坎的关键举措,是推动游仙区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近年来,游仙区秉承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原则,大力推进全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释放土地潜力激发农业发展活力

“农村确权颁证后,流转土地越来越容易,产权清晰、数量清清楚楚。”游仙区柏林镇种粮大户唐以全是个不折不扣的“包地”狂人,目前,他承包的各种土地共计1800余亩。其中,既有他自己的承包地、也有村集体土地,但最多的还是从其他农户手中流转的土地。

农村承包地确权颁证工作让农村土地资产权属关系得到根本明确,在此基础上进行的流转、征地占用等行为更加便利。

目前,游仙全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基本完成,确权登记乡镇24个(包含松垭镇、沉抗镇),确权登记农户90773户,确权登记面积47.36万亩。

在深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过程中,游仙区稳妥推进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实行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并行。游仙区引导农民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经营权,支持合作社和社会化服务组织托管农民土地,鼓励农民在自愿前提下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合作社、龙头企业,形成土地流转、土地托管、土地入股等多种规模经营模式。

游仙区正着力加快土地流转机制建设,试点探索建立配套的农村流转土地招引项目风险防控机制、土地流转履约保证保险机制和工商质检准入机制,助力农业规模化经营。

数据可见,截至去年底,游仙区流转面积16.5万亩,其中规模流转9.05万亩,为农业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调绿农业生产方式知名品牌孕育成长

时下,在魏城镇佳昊田园综合体内,慕名前来采摘西红柿的游客络绎不绝,这里的西红柿纯有机种植,土壤改良、施肥和害虫控制完全使用自然原料的种植方法,最贵的西红柿卖到18元一斤。

创造高附加值产品,是游仙区农业发展的一大思路。该区通过规模化、标准化基地建设,推进绿色健康生产方式,农产品品质得到有效保障。

游仙区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规范农业生产行为,控制农药残留、净化产地环境。全区绿色防控面积达5万亩,停用国家禁用和限制使用农药39种,全区22个乡镇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站,15个乡镇统一配置了农药残留快速检测仪及设施设备,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速测室。

按照“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产业-品牌经济”发展线条,游仙区先后引进农业企业50家,精心谋划特色农产品生产区域和精深加工产业集群,线上线下互动发展,推出兰花、月季、牡丹等“七朵仙花”主题景观和“仙特米”“八品肉”“经科菌”等“八仙过海”特色农产品,全区“三品一标”认证数达100个,名优农产品品牌数量达21个,“木龙观红萝卜”获得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绿色食品“双认证”。

提高农业集约规模农产品抱团抢市场

“幸亏有这么好一个平台!我今年才和仙特米业签订了15亩优质稻订单,他们提供稻种和技术,使我的种植更系统化、科学化,产量也会比过去提高3%-5%,而且他们承诺收购价比市场价高,这可比我过去把粮食卖给粮贩子好多了。”日前,游仙区嘉尚家庭农场主加伟高兴地说。

加伟的家庭农场是游仙区243个家庭农场的一份子,对于已达到适度规模却又在市场化大潮中难辨方向的新型经营主体来说,如何让精心种、养出来的优质农产品得到市场认可是一个不小的难题。

加伟所指的“平台”,就是游仙区石板镇的石板兴仙家庭农场联盟合作社,这也是绵阳市首个家庭农场联盟合作社。成立一年半来,该合作社积极与当地龙头企业对接,为成员“拿”下了不少优质稻、蔬菜制种和泡菜原料订单。

当前,游仙区通过经营权流转、股份合作、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多种方式,大力培育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截至目前,全区共有专业合作社494个,家庭农场243个,土地集约经营达16.5万亩。

而像这样的家庭农场联盟合作社,游仙还有多家,他们抱团取暖共闯市场的作法,也让游仙区农业经营主体,在迈向市场化进程中的步子越发轻快。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如今,游仙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阔步前行。

新闻推荐

全面整治安全隐患 游仙开展农业安全生产专项整治

本报讯(黄磊记者杜畅)为确保全区农业安全生产形势稳定,从6月起,游仙区农业局针对辖区内农业行业安全风险,组织督查组深入柏林...

绵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绵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