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国家“试验田”的前行永动力 震后10年绵阳深化全面创新改革
□本报记者袁媛
4月25日,“中国科技城钱学森科学创新研究院”落户绵阳。合作该项目建设的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和科创区,将在多个方面的军民融合产业招商引资开展广泛合作,把研究院项目建设成为立足绵阳,面向西南地区的军民融合示范项目典范。
这一极具含金量的军民融合项目落户绵阳,凸显出绵阳发展军民融合产业的实力和底气。深度发展的军民融合产业,增强了绵阳全面创新驱动发展的活力。5·12特大地震后,绵阳努力抢抓在绵国防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灾后重建和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机遇,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狠抓科技创新主体培育和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聚力打造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基地,全市创新能力得以提高、创新主体茁壮成长、创新环境持续优化。
集聚资源搭建平台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纳入国家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先行先试地区,对绵阳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和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国家科技城和西部经济强市具有重大里程碑意义。
为了不断激发科技城创新活力、深入践行“国家使命”,绵阳深挖军工科技资源“富矿”,建设军民融合创新转化、产业培育、人才开发、开放合作、金融服务“五大体系”,加快推进科技城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拥有了以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中国航发燃气涡轮研究院为代表的国家级科研机构18所,西南科技大学等高等院校14所,聚集了“两院”院士27名,各类专业技术人才23.2万人,成为全国军民融合发展最具特色、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
中物院“神光三号”主机装置建成,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27座风洞全部建成,中国航发燃气涡轮研究院航空发动机试验基地投入运行……经过多方努力,多个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在绵落户实施,创新基地加快建设,科技创新综合水平指数达70.64%。此外,四川省首个军民两用技术再研发中心、全国唯一的国家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26个国省级重点实验室,21个国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4个国省市企业技术中心,8家国省工业设计中心在绵建成,军民融合协同创新加速推进。
完善制度政策激励创新主体发展壮大
科技是国之利器,创新是发展动力。
在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过程中,绵阳市围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从培育扶持创新主体入手,发展一批创新型企业,形成一批优势产业集群。
绵阳市从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工程、科技型中小企业提质增效工程等方面入手,培强创新主体,完善服务体系,努力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小“巨人”铺天盖地的发展格局。如今,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239家,2017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1701.37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达79.8%。此外,从2013年起开展的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认证工作也有序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以年均2000家以上的速度递增,累计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10000家,升规入统229家。
为创新准入机制,吸引更多市场主体参与军民融合发展,2016年,绵阳市在全国率先开展军民融合企业认定,绘出军民融合企业“标准照”,厘清军民融合企业“身份”,已认定军民融合企业321家(取得军工资质的民口单位70家),并给予其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在此基础上,一大批军民融合企业在绵阳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去年全市军民融合企业产值达到1530亿元,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50%。
“双创”活力加速释放创新环境持续优化
创新和创业相连一体、共生共存。站在“双创”的时代风口,绵阳清晰认识到“双创”既是国家战略,也是发展的重要“引擎”,是全面创新改革的重点突破领域。
绵阳市各地积极抓好创新创业服务工作,不断优化创新创业市场环境,持续提升创新创业综合服务能力,构建了“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全链条孵化平台,科技企业孵化器58个,面积达到110万平方米,入驻企业3500余家。2017年,全市专利授权4749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8.54件,专利申请10889件,专利申请量累计达到55345件。
绵阳市还开展国家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创新专营金融机构,设立了2家科技支行,10家科技信贷专营机构、7家科技保险机构,创新推出了50多种科技金融产品服务科技创新,其中,“科金云”绵阳科技金融服务模式,得到科技部领导的高度肯定,正在全省推广。
务实创新,与时偕行。担负着国家创新驱动特别是军民融合发展“探路者”使命的绵阳,正蹄疾步稳、勇毅笃行,为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军民融合发展战略贡献出“绵阳力量”。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张霂语)5月2日,绵阳公交分段计费全支付在29路公交上开展试运行。本次分段计费全支付试运行时间从5月2日起至5月25日。据了解,市公交公司现开通公交线路111条,其中分段计费的公交线路就有36...
绵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绵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